營銷:迎接酷時代
只有創造“酷”勁十足的產品,才能贏得消費者的心
“每周都會有兩三次逛街,都會買上一兩件衣服。”哈爾濱的岳女士說,大部分工資都用在了買衣服上。
“每年換季時,聽到哪家商場有新品上市,我都會第一時間趕到,有時想購買的衣服沒有現貨,寧可等上一兩天。”她說。
“我屬于沖動購物型,會不定期,不定量購買。”同為1985年出生的方蔚比較青睞ONLY、艾格,遇到喜愛的衣服也許會一下子花上千元。
對產品“情感滿足”的重視,在他們眼里已勝過產品的“功能價值”。“‘爽’最重要。”中國十佳服裝設計師林姿含說。
其實已有調查表明,雖然“自己確實需要的產品”占了首位(21.5%),但“喜歡的”卻以19.5%的比率緊隨其后。80后只要“我喜歡”,其他無關緊要。
“我們上一代人,質量保證是最重要的,但對于80后來說,可能品牌文化或它所代表的品位,以及潮流會更重要。”李暉說。
“80后感性認識強于理性認識,產品外觀對他們刺激強于內容刺激。”有專家認為,80后正引領中國進入“感性消費時代”。
由此,企業首先要在產品款式設計上下功夫。
“現在2000元左右婚紗比較熱銷,盡管這個價位質量一般,但因款式多樣成為80后選擇的熱點。”廣州芝柏婚紗市場策劃部人員周全斌說,甚至有人選擇黑色等婚紗,觀念前衛而新潮。
然而他們是最張揚個性的一代。作為中國第一批“獨生子”,造就了獨立意識。在經歷了市場經濟、地球村進程洗禮后,他們欣賞創新、嘗試創新、享受創新。“酷”、“炫”是他們的網絡語言。
只有創造“酷”勁十足的產品,才能贏得他們的心。根據零點公司調查顯示,80后對品牌極為挑剔,品牌不僅要質量上乘,還需要有個性,并且包含時尚和流行的元素。
王磊在上海中山公園商圈開設了一家90后服飾店——“草莓店”,所有衣服都采用粉嫩色系,有卡通系列、達人系列等多種款式,這些都迎合了90后情感購買需要。
其實,“個性潮牌”于近年紛紛涌現。
“所謂潮牌,就是低調的奢華,小資小眾的品位。”P+百貨的老板兼買手Royce說:“許多消費者每次去買千篇一律的奢侈品牌,買回一堆容易和別人撞衫的衣服,漸漸興致就不高了。”
而這些潮牌,店面數量不多,體量也不大,使得這些潮牌給人以小眾化的印象,這恰恰符合90后追求個性化著裝的要求。
其實,越來越多年輕人喜歡逛小店,諸多年輕設計師成為小店主人,在自己的天地里做著同齡人喜歡的東西。
杭州大廈華浙、坤和店引入了潮牌,有些價格不低于奢侈品,一件大衣在一萬元左右。即便如此,消費者仍然趨之若鶩。
“過去做服裝,現在做時裝。”JIM’S品牌設計總監惠文龍說:“不轉變這個觀念,企業將無法適應未來的市場。”
安尼沃克推出“MOLINA”、“ENALENA”等品牌,產品線涵蓋了男女白領正裝時尚系列、男女年輕休閑系列、男女運動休閑系列,適合于“慢活族”、“蝸蝸族”、“NONO族”。
波司登新推女裝BOSIDENG•RICCI,主要消費人群為25-40歲,具有成熟審美理念的都市中高層知性女性。
而物以稀為貴,限量制造瘋狂。
比如,耐克推出Pigeon Dunks,使得數十位爭搶的耐克迷在銷售店發生沖突,直到警察趕到才解決了問題。
而耐克公司專門設計一種電腦游戲,讓參與者在游戲中與球王喬丹一起打籃球。在“勁舞團”游戲中,玩家們則可以用美特斯邦威提供的虛擬服裝隨意裝扮自己。隨著3D電影大熱,Armani Exchange 3D廣告附帶在了期刊雜志等媒體,還會附帶贈送3D眼鏡。
而LANVIN for H&M上市前,《Vogue》日本版主編安娜·戴洛·羅素 (Anna Dello Russo) 專門寫了篇博客。在中國,H&M選擇在Facebook上公布了一則名為“2010合作設計師”的視頻,視頻刻意隱藏人臉,聲音也被扭曲得無法辨別。
幾天之內,時尚界掀起了軒然大波。有關H&M客座設計師的最新消息席卷了博客頭條,博主們的猜測是Lanvin的藝術總監Alber Elbaz。
隨后,在H&M網站上傳出了時尚秀和幾位設計師訪談錄,并在播放鍵旁邊添加了“E”和“信封”兩個按鈕,觀眾可隨手把此消息發布到社交網站、微博或朋友的郵箱中。
隨之,YouTube、Twritter、開心網……幾乎所有互聯網社區,都能看到網友們傳播的這則信息。
接下來是網友們紛紛討論每款服裝的樣式、如何搭配,并在限量版產品上市時,瘋搶一空。
同樣,“嗆口小辣椒”將各種時尚服裝照網上曝光,隨之而來的就是服裝熱銷甚至斷貨。
80后、90后追求自我的同時,又有很強的群體主義意識。QQ圈子、博客圈子、MSN圈子、開心網圈子……他們樂于在圈子里分享體驗,也樂于接受別人的經驗。
除了網絡外,手機營銷也是一個重要策略。
來自日本的DHC,一進入中國市場就開始主推網絡訂購和手機短信訂購,非常受80后消費群歡迎。
DHC公關負責人楊晶說,DHC都會在中國大部分大學校園進行手機促銷活動,穩固80后這一消費群體。
而在線訂閱服務提供商WGSN發布的一份全面的日本時尚報告(Japan Fashion Report)顯示,日本通過手機上網(手機商務)所達成的交易,早在2006年已經達2580億日元(約179億人民幣)。
在中國,隨著手機的普及,市場會更大。
而消費者在電影院里看《鋼鐵俠2》時,人們欣賞到插播帶有影片片花的森馬廣告。
其實,在《鋼鐵俠2》中國官方首映禮上,森馬與影片服裝設計師瑪麗·索福瑞斯共同推出了《鋼鐵俠2》Special Collection潮服發布會,包括了強調運動感和科技感的賽車服等系列。
“非常棒”,將原本超級英雄造型轉化為成衣系列后,索福瑞斯表示非常興奮。
合作之后,“森馬生產一系列相關服飾,靈感來自黑蜘蛛與托尼·斯塔克的服裝”,森馬希望將電影服裝延伸到成衣設計。
而從2009年4月份開始,美特斯邦威在全國2000多家專賣店開設變形金剛專區,推出變形金剛動畫版產品,并在市場上熱賣。
這源于《變形金剛2》影片中,美特斯邦威的植入鏡頭。
據介紹,植入鏡頭有兩處較為明顯,路邊“Meters/bonwe美特斯邦威”廣告牌,以及“Meters/bonwe不走尋常路”的車身廣告。另外還有3個植入廣告鏡頭。
這次美特斯邦威的廣告植入,得益的不僅僅是美特斯邦威,通過植入中國廣告,也會吸引原本就是美特斯邦威的消費者,走進電影院。
受到變形金剛動畫版產品熱銷的啟發,美特斯邦威開始了卡通之旅。
美特斯邦威服飾去年推出了卡通系列T恤產品MTEE。
其中一款T恤,正面印花圖案是孫悟空扶著土地爺,還給孫悟空戴上了紅領巾,胳膊上又加上了少先隊大隊長標志“三道杠”,這件用英文寫著“YOUNG PIONEER IS MY NAME”(少先隊員是我的名字)受到熱捧。
其實,班尼路、森馬、優衣庫近年來都推出了類似的卡通形象授權產品。
“消費者特別是年輕消費者有著強烈的回歸率真的沖動。”服裝界的“卡通旋風”,在服裝設計師陳慧華看來,達到了白熱化程度。
并在市場上,取得了良好的業績。
但是,商業準備好了?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