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黑為美的黑衣壯:把黑色作為服裝顏色和民族標記
“黑衣壯”是壯族的一個支系,主要聚居在廣西那坡縣境內。自稱為“敏”的黑衣壯族由于長期居住在偏僻、貧瘠的大石山區,在婚姻、宗教和生產、生活等方面沿襲著原汁原味的族群習俗。他們崇拜黑色,把黑色作為服裝顏色和民族標記,這個“以黑為美”的民族以獨特的民風民俗被人類學家譽為壯族的“活化石”。

黑衣壯族小姐們
最近我有幸走近白云山中的黑衣壯,感受到了黑衣壯族人的別樣風情。在我下榻的賓館前臺便有“黑衣壯族風情園”的廣告宣傳資料,我電話過去,對方熱情回應。既然是“風情園”必定類似公園,我想當然地這樣認為。于是我簡單收拾一下行李,稍事休息后,我就坐車奔赴黑衣壯風情園。

黑衣壯美麗的家鄉
風情園名叫“吞力屯”,應該是壯語的音譯。到了風情園,我看到巖石壘成的長墻,中間有一個園拱的門,穿過石拱門,吞力屯便在眼前了。原來想象中的“黑衣壯風情園”也就是一個黑衣壯民聚居的自然村。

黑衣壯的男人
以黑為美的神奇部落黑衣壯傳統文化中最直觀的就是他們的服裝和佩飾。據那坡縣長期研究黑衣壯的學者介紹:黑衣壯以“黑”作為穿著的標記和民族的標記,首先與歷史上土司制度的規定有關,在明清土司統治壯族時期,規定凡土民只準穿黑、藍兩色;其次,黑衣壯由來的傳說也決定了黑衣壯服飾的形成和延續。

黑衣壯族人家
黑衣壯至今仍然保留著穿黑色的傳統,主要的原因是“以黑為美”的審美觀深入人心。同時,穿戴上的實用性與款式大方樸素美觀有機地結合完善了黑衣壯服飾文化的內涵。{page_break}
在屯口,我發現有不少黑衣壯族姑娘們在迎接來訪的各地游人,一襲的家織布黑衣。婦女的服裝更具特色,無論老少,都喜歡穿右蓋大襟和葫蘆狀矮腳圓領的緊身短式上衣,下身以寬褲腳、大褲頭的褲子相搭配,腰系黑布做的大圍裙,頭戴黑布大頭巾。其圍裙既寬且長,戴時,能系周身一圈有余,裙底垂到小腿;圍裙不僅能用來裝飾,如將裙角往上打個三角形系在前腰間,以示瀟灑美麗;還可以把裙底翻上來當包袱用。

黑衣壯女人
相傳在中國最早掌握紡織技術的是壯族人,黑衣壯至今都沿用著最古老的紡織術。婦女頭巾也是用自己紡織染成的長條黑布折成,銀簪、銀鏈等物品的裝飾更使她們黑中閃艷。黑衣壯婦女佩戴的銀項圈,兩端都制成魚形狀,有如雙魚對吻。雙魚對吻銀項圈是黑衣壯婦女婚嫁時必備之物,說明黑衣壯有魚圖騰崇拜的信仰。

那坡風光
黑衣壯女子的佩飾中最漂亮的是頭花。婦女在成年后要綰髻,插上班簪、頭籠、頭叉、頭花后用玉環珠纏繞頭花;頭花一般有六朵,未婚女青年或已婚但尚未落夫家才能戴;已落夫家的婦女只戴頭叉。黑衣壯婦女的佩飾較多,耳環、耳墜、玉珠、項鏈、項圈、手鐲、戒指都必不可少;大多來自家傳或是出嫁時從娘家帶來的“浮財”。其中最有意思的是,多數婦女喜歡將自己的門牙鑲成金色,以表示她們的美和其身份、地位的不俗。

黑衣壯人在跳舞
黑衣壯男人穿的是前蓋大襟上衣,以寬褲腳、大褲頭的褲子相搭配。這種裝束便于他們進行勞動和在山里行走。傳統的男裝頭上還纏著圈成數圈的黑布頭巾,腰間系一條紅布或紅綢的帶子,以示驅鬼趕邪,兼有顯示男人威武神勇氣概之意。

黑衣壯美麗的家鄉
說到“黑衣壯”為何以黑為美,這里面還流傳著一個神話般的傳說:古時有外族入侵族群,“黑衣壯”奮起抵抗,但由于勢單力薄,節節敗退,眼見就有滅族之災。當晚,首領儂老發夢見祖宗拿著一束藍靛草對他說:“它能幫助你們。”儂老發一點即悟,當即傳令下去:全族人用藍靛把衣服染成黑色!是夜,全身皆黑的族人在黑夜掩護下奇襲敵軍,把敵人殺了個落花流水。勝利保衛家園的族人一致決定:世世代代都著這帶來吉祥的黑衣。{page_break}
游覽黑衣壯的故鄉,吸引人的還有他們的建筑。依山傍林的小山丘上,一排排、一行行的小木房錯落有致。他們的居所用木材、石頭建成,分三層,屋頂為雙斜面。雖然這種干欄式民居在我國南方其它少數民族地區也能見到,但是象在黑衣壯居住的那坡這樣連成片,建筑風格統一的卻很少見。

黑衣壯吞力屯
屯子很干凈,石頭鋪就的路面,房屋都是新近裝修過的,黑衣壯人的民居建筑下面為打磨過的堅固石柱支撐,上面用木頭搭建樓房,呈“凹”形。下面放養著牲口,上面住人。房屋的內部結構也都是大同小異,房子的后半部分是臥室,前半部分很寬敞,不做任何分隔,左邊是廚房,中間是飯廳,右邊是客廳。房屋旁邊都用石頭圍出一塊菜地,各種各樣的菜蔬長勢喜人,綠油油的,惹人喜愛。我拿著相機,一面走一面拍。屯子里的大人都很熱情,都會邀請我去他們家吃飯,你大可隨意走進屯里的任何一家,他們都會熱情地倒茶端凳子,認真的回答你的提問。他們的熱情讓遠離家的我們感覺到一種溫暖。

黑衣壯的孩子
黑衣壯民的生活是自給自足的,自己種的糧食、蔬菜,自己養的家禽、家畜,自家織的布做的衣褲和鞋子。我在一家黑衣壯的客廳里,就看有一匹匹的棉布,自家織的,花格的、純色的,當然,最多的是黑色的,織得十分精致,還擺放著一些手工做的布鞋、背兜,黑色的布面上都繡著花草,工藝雖不能和機器生產的產品比,卻別有一番情趣。雖然生活的環境是艱苦的,但在我眼里,勤勞的黑衣壯民和生活是富足的。不論大人孩子,臉上都掛著滿足和恬靜的笑。家家的爐灶上,都掛滿了一條條腌好的豬肉,利用柴火熱度熏臘肉。這樣自給自足的生活在我眼里很有情味。

黑衣壯風情
黑衣壯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族群。屯子的中央有一新建的歌舞場,每逢有外來游客,黑衣壯人就穿著黑色的服裝,踏著召喚的鼓點,從各自的干欄木樓里走出來,奔向村頭簡易的操場。這情景,就像一群群黑色的蝴蝶從樹林里飛出,撲向燦爛綻開的花叢,整個村寨都變得美麗而又神奇。

黑衣壯姑娘在彈天琴
他們給游客表演獻紅舞、祝壽舞、黑槍舞、捶布舞和團結舞等舞蹈。這些舞蹈都源于他們的生活,有的反映他們抗擊異族入侵的戰爭;有的反映他們接人待物的禮儀;有的反映他們對老人的尊敬;有的反映他們捶布做新衣、準備去見情人的喜悅。演員們雖然沒有經過專業訓練,但他們用嫻熟的舞步表達著一種古樸的情懷,大山的神韻通過他們靈動的舞姿被詮釋得淋漓盡致。據說,在那坡縣的一些黑衣壯聚居的村屯,從3歲小孩到古稀老人都能夠伴著古樂,翩翩起舞。{page_break}
在大山里,山一座連著一座,到處是黑黝黝的石頭,“九分石頭一分土”是他們生活環境的真實寫照。村屯里沒有招待外人的客棧,但熱情的黑衣壯人歡迎你去任何一個家庭居住。黑衣壯目前仍過著二月二、三月三、五月五、六月六等傳統節日。在“風流節”等傳統節日中,情竇初開的青年男女來到百年老樹下或大草坪上相會,紅美帶是黑衣壯族青年男女重要的定情物和吉祥物,把寫有自己生辰八字的紅美帶拋入大簸箕中,經攪和后各人自己抽出一個,得出的紅美帶上寫有的名字就是你的夢中情人。

黑衣壯少女
青年男女通過“紅線傳情”對唱情歌、互贈信物而情定終身。歌聲里寄寓了黑衣壯的生活理想,也流淌著他們優秀燦爛、色彩斑斕的歷史文化,體現著他們堅忍、樂觀、簡樸、勤勉的優秀品質。

廣西百色那坡風光
黑衣壯至今嚴格執行族內婚制,但絕對禁止近親結婚。其主要原因是恪守祖先傳統遺制,為了保持族群純“黑”的純正傳統。千百年來,幾乎與世隔絕的生活環境,也是其族內婚長期存在的原因。迄今為止,黑衣壯青年男女多喜歡在本屯本村找對象。青年男女雖然可以通過歌圩等場合自由戀愛,但結婚必須征得父母的同意,要經過媒聘、定命、納幣等一系列禮儀。婚禮是奇特而有趣的,婚禮在夜間進行,新娘出家門時,其父、兄不能看其出門。新娘出門后,不得回頭看娘家,更不能往回走。否則,被視為不吉之兆。新娘到了男方家,過門入洞房后,對送入洞房的飯菜,只能象征性地吃一點點。至午夜雞叫頭遍時,新娘必須悄悄地和伴娘返回娘家。

姐妹
此后,每個月,由男方的妹妹或姐姐到女方家接新娘去男方家幫工二至三日,小住二三日后,新娘又返回娘家與父母兄弟共同生活。如是三到五年,直到新娘懷孕將要生子,新娘才到男方家定居下來,至此,夫妻始得朝夕相處。

黑衣壯族風情
現在,黑衣壯許多年輕人平時穿戴得比較隨便,從原來的“全黑”過渡到“上藍下黑白頭巾”的所謂第二代服飾了。但每逢傳統節日慶典或有外人來做客時,他們的穿戴仍舊非常認真,服裝和佩飾一絲不茍。特別是女孩子們都要自己或互相精心打扮一番。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