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服飾文化——唐裝
唐裝目前較為廣泛的理解是指清朝時中國人所著的服飾。其實唐裝叫做“清裝”更為合適,而“唐裝”這一并不是十分合適的名詞,來源于國外的“唐人街”,所以“唐裝”是海外中國人之裝,頗有國際化之意味。唐裝吸取了滿清服裝具有的款式和面料,同時采用了西式服裝立體式剪裁。
“唐裝”已經經歷了很多改良,使源自滿族的馬褂又重新登上了時尚舞臺。比如現在的中式服裝很少用連袖,因為連袖使得服裝沒有肩部,也不能用墊肩,那樣肩部就不夠美觀;傳統滿式服裝(旗袍、馬褂)是不收腰的,女士穿著缺乏曲線美,現在的中式服裝都改成收腰的了:過去的裙子下擺非常窄,走路只能邁碎步,現在把裙擺做大了,便于活動;還有像旗袍,傳統的開襟特別高,現代人盡管比過去開放得多,但穿起來還是有點別扭,所以開襟就低多了。
大陸所稱的“唐裝”,基本上是清末的中式著裝,據APEC會議各國元首所穿唐裝的主要設計者余鶯女士說,唐裝應當是中式服裝的通稱,這主要是因為國外都稱華人居住的地方為"唐人街",那"唐人"穿的衣服自然就應該叫"唐裝"了。另外,國外的一些華人也有稱中式服裝為"唐裝"的說法,所以唐裝的取名也頗有國際化的味道。這種所謂的唐裝是由清代的馬褂演變而來的,其款式結構有四大特點一是立領,上衣前中心開口,立式領型:二是連袖,即袖子和衣服整體沒有接縫,以平面裁剪為主;三是對襟,也可以是斜襟;四是直角扣,即盤扣,扣子由紐結和紐袢兩部份組成。另外從面料來說,則主要使用織錦緞面料。這種所謂的唐裝并不是唐代的服裝。幞頭紗帽和圓領袍衫是唐代男子最主要的服飾。"幞頭"是一種包頭用的黑色布帛。唐代是 "撰頭"盛行的時代,"幞頭"的樣式也富于變化,尤其是在唐武德初年至開元年間這一百多年的時間里,"幞頭"的形制經歷過幾次較大的變化。
唐代的男子服裝主要是圓領袍衫。傳統的冠冕衣裳,只是在隆重的場合,如祭祖天地、宗廟等時偶爾用之,其他則以"幞頭袍衫"為尚。袍服的用途非常廣泛,上至帝王,下至百官,禮見宴會均可穿著,甚至將其用作朝服。袍服的款式,各個時期不盡相同,早期的袍服的袖子多用大袖,但大袖對域外的民族來說,則不太適宜。因北地寒冷,不便采用大袖,而采取緊裹雙臂的窄袖。隨著南北風俗習慣的相互滲透,這種緊身、窄袖的袍服樣式,也被漢族人民所接受,而且成為唐代袍服款式的代表。
唐裝的歷史
“唐裝”說法的由來,有些“出口轉內銷”的味道,外國人稱“華人街”為“唐人街”,自然把中式服裝叫做“唐裝”了。“唐裝”的稱謂,其實源于海外。唐代盛期,聲譽遠及海外,以后海外各國因稱中國人為“唐人”。《明史·外國真臘傳》言:“唐人者,諸番(外國人)呼華人之稱也。凡海外諸國盡然。”在美國、東南亞乃至歐洲的華人居住區,亦因而被稱為“唐人街”,而華僑自稱唐人,正由于自古以來唐朝是讓中國人為之驕傲的朝代。把住唐人街的唐人穿的中國傳統風格的服裝稱為“唐裝”,不僅順理成章,而且早就在海外成為慣稱,成為國際公認的中國人的稱號。
在20世紀初,在當時“中西服裝并行不悖”的社會大背景下,粵、港、澳一帶同胞就是以“唐裝”、“西裝”來區別中西打扮的。在2001年的上海APEC會議上,中國作為東道主請前來參會的亞洲及太平洋經濟體的領導人穿“唐裝”,并由之而掀起祥和喜慶的“唐裝”新潮,這不僅是傳統與現代的融合,而且是流行規律的必然,更是中國在國際大家庭中地位與風度的體現。唐裝的源起時間離人們很近,因此比較容易重新融入人們的生活。比如說穿著唐裝上衣,還可配以西褲、皮鞋,外面能罩風衣,里面襯高領衫……這種特質是唐裝風云再起的文化層面以外的實用因素,但這個因素在流行中同樣不可或缺。也就是因為這一點,真正唐代人穿的長袍大袖,甚或離人們更近的明代袍服,才基本上不太可能重回流行。它們的回歸可能通過另一種形式,就是元素。所以說,當時中國迫切想要找到自己民族服裝的特色,向外國人展示我華夏風采,但又不知道漢族的民族服裝到底是什么(當時還沒有漢服這個概念),所以便選擇的外國人心目中中國人的形象“唐裝”,而非真正漢族人的傳統服裝。其實這種做法頗有些病急亂投醫的味道。最終現代唐裝和旗袍的流行成為了阻礙華夏真正傳統服裝——“漢服”的復興的最大障礙。
唐裝的起源
唐代的漢服,一種是傳統的襦,裙裝,這種風格一般流行在初唐時期,基本上是沿襲了自東漢以來華夏婦女傳統的上衣下裳制。人們現在總說到的衣裳二字,其實衣是衣,裳是裳,衣是上身穿的,裳其實是指現代所說的裙子,衣與裳分開。這種婦女的服飾不是連衣,而是分兩截的穿法一直延續到明末。上衣的穿法基本上是右衽交領或對襟系上帶結,下面的裙子圍起來系上長長的裙帶,上衣或者掖里面或者自然的松散著,后來這種松散的上衣不斷加長,一直覆到膝蓋部,就后來發展成了明代的背子。{page_break}
隨著發展,唐代的婦女上衣種類一般分為襦,襖,衫三種。襦是一種衣身狹窄短小的夾衣或棉衣。襖長于襦而短于袍,衣身較寬松,也有夾衣或棉衣。襦、襖有窄袖與長袖兩類。衫是無袖單衣,功用吸汗,有對襟及右衽兩種。衫在春秋天也可穿在外面,但和穿在外面有短袖的衫不同,后者就發展成了背子或半臂。而在以前,裙子的造型向來都是一種長方形的方片直裙,有點類似的和服裙子。方片裙的樣式顯得較呆板硬性,因此女性穿起來并不能顯出美麗來。因此到了唐代,裙子的形式流行高腰束胸,寬擺拖地的樣式,既能顯露人體結構的曲線美,又能表現一種富麗瀟灑的優美風度。這種裙子的結構必須和人體的主體結構有機適應,所以是一種下擺呈圓弧形的多褶斜裙,或喇叭裙。順便值得一提的是,這種高腰將裙帶束到胸部的裙子,至盡還影響著朝鮮韓國的女子裙裝風格。
就是到了中晚唐時期,服裝中加強了華夏的傳統審美觀念,開始復古,從以顯出女子身材為主逐步恢復到秦漢那種寬衣大袖,飄逸如仙的風格,服式越來越肥,這種風格定了型一直影響到后期華夏女裝的基本理念,既寬松隨體肥大,這自然在后來也成了禮教所要求的對象,柔和自然,無形無欲。中晚唐女裝華麗大氣,一般類似于禮服,她們里面直接穿抹胸——抹胸原本是內衣,在唐代和裙子結合形成了一體,它不系腰帶,寬松自然。
外面直接套上罩衫,罩衫一般都很華麗,基本上都是拖擺至地,有的達幾余米,比如,有的袖闊4尺,裾曳地達到5尺,因此,如同后來的歐洲一樣,衣擺的長短決定著婦女的身份地位。罩衫一般都是廣袖的,廣袖就是人們常看到的寬大的袖子,唐代的廣袖基本呈方片形,類似今天的和服袖子。另外還有一種晚唐時期的禮服,都為宮廷命婦所著,稱為釵鈿禮服。是中晚唐女裝向古代禮儀服飾的過渡的進一步證明,這種款式為禮服一層疊一層,層數繁多,厚重拖擺,穿起來很麻煩。首先穿上很多層廣袖上衣,層層壓疊著,然后在圍上偉大拖地的厚重裙子,即著名的“唐裙”,然后再在外面套上寬大的廣袖上衣,雖然繁瑣,卻給人穩重的感覺,賦有層次感。值得一提的是,日本的著名古代宮廷和服“十二單”就是從此款禮服演變過來的。日本人稱之為“唐衣”即從唐朝傳來的服飾,樣式基本上沒有多大改變,只不過在風格上增添了幾許日本本民族的特色。
唐裝的類型
唐代女服變化萬千,婦女服裝可歸納為三種類型
1、窄袖衫襦、長裙
2、胡服
3、女著男裝。
這三種不同特點的服裝,構成了盛唐女裝的主流。婦女衣胡服、著男裝,更是盛唐的一大特點。
唐裝原意指代唐代的漢服,一種是傳統的襦,裙裝,這種風格一
般流行在初唐時期,基本上是沿襲了自東漢以來華夏婦女傳統的上衣下裳制。與現代的唐裝概念明顯不同。現代意義上的唐裝泛指具有中國風格的服飾。
衣裳二字,其實衣是衣,裳是裳,衣是上身穿的,裳其實是指現代所說的裙子,衣與裳分開。這種婦女的服飾不是連衣,而是分兩截的穿法一直延續到明末。
上衣的穿法基本上是右衽交領或對襟系上帶結,下面的裙子圍起來系上長長的裙帶,上衣或者掖里面或者自然的松散著,后來這種松散的上衣不斷加長,一直覆到膝蓋部,就后來發展成了明代的背子(褙子)。
隨著發展,唐代的婦女上衣種類一般分為襦,襖,衫三種。
襦:是一種衣身狹窄短小的夾衣或棉衣。
襖:長于襦而短于袍,衣身較寬松,也有夾衣或棉衣。襦、襖有窄袖與長袖兩類。
衫:是無袖單衣,功用吸汗,有對襟及右衽兩種。
衫在春秋天也可穿在外面,但和穿在外面有短袖的衫不同,后者就發展成了背子或半臂。而在以前,裙子的造型向來都是一種長方形的方片直裙,有點類似的和服裙子。
方片裙
樣式顯得較呆板硬性,因此女性穿起來并不能顯出美麗來。因此到了唐代,裙子的形式流行高腰束胸,寬擺拖地的樣式,既能顯露人體結構的曲線美,又能表現一種富麗瀟灑的優美風度。
這種裙子的結構必須和人體的主體結構有機適應,所以是一種下擺呈圓弧形的多褶斜裙,或喇叭裙。
二就是到了中晚唐時期,服裝中加強了華夏的傳統審美觀念,開始復古,從以顯出女子身材為主逐步恢復到秦漢那種寬衣大袖,飄逸如仙的風格,服式越來越肥,這種風格定了型一直影響到后期華夏女裝的基本理念,既寬松隨體肥大,這自然在后來也成了禮教所要求的對象,柔和自然,無形無欲。
中晚唐女裝華麗大氣,一般類似于禮服,她們里面直接穿抹胸——抹胸原本是內衣,在唐代和裙子結合形成了一體,它不系腰帶,寬松自然。是中晚唐女裝向古代禮儀服飾的過渡的進一步證明,這種款式為禮服一層疊一層,層數繁多,厚重拖擺,穿起來很麻煩。
首先穿上很多層廣袖上衣,層層壓疊著,然后在圍上偉大拖地的厚重裙子,即著名的“唐裙”,然后再在外面套上寬大的廣袖上衣,雖然繁瑣,卻給人穩重的感覺,賦有層次感。
值得一提的是,日本的著名古代宮廷和服“十二單”就是從此款禮服演變過來的。日本人稱之為“唐衣”即從唐朝傳來的服飾,樣式基本上沒有多大改變,只不過在風格上增添了幾許日本本民族的特色。
唐裝分類
袒胸露臂
在婦女中間,出現了袒胸
露臂的形象。在永泰公主墓東壁壁畫上,有一個梳高髻、露胸、肩披紅帛,上著黃色窄袖短衫、下著綠色曳地長裙、腰垂紅色腰帶的唐代婦女形象,從而對“粉胸半掩疑暗雪”,“坐時衣帶縈纖草,行即裙裾掃落梅”有了更形象的理解。
慢束羅裙半露胸,并不是什么人都能做的。在唐代,只有有身份的人才能穿開胸衫,永泰公主可以半裸胸,歌女可以半裸胸以取悅于統治階級,而平民百姓家的女子是不許半裸胸的。當時,唐朝半露胸的裙裝有點類似于現代西方的夜禮服,只是不準露出肩膀和后背。
唐代女服的領子,有圓領、方領、斜領、直領和雞心領等。
短襦長裙
特點是裙腰系得較高,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給人一種俏麗修長的感覺。
“羅衫葉葉繡重重,金鳳銀鵝各一絲”。“眉黛奪得萱草色,紅裙妒殺石榴花”。唐代的裙子顏色絢麗,紅、紫、黃、綠爭艷斗研,尤以紅裙為姣姣者。街上流行紅裙子,不是現代人的專利,早在盛唐時期,就已經遍地榴花染舞裙了。
也許是受陰陽五行說的影響,楊貴妃最喜歡著黃裙,那是地位的象征。
“慢來羅裙半露胸”,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時社會思想開放的程度。
盤領袍、齊胸襦裙
現代漢族木棉道唐裝是從傳統唐裝改良而來的,采用了現代面料和改良的剪裁法,尤其是女式唐裝(齊胸襦裙),在不失傳統韻味的前提下,又頗具時尚特徵,贏得了越來越多的女性同胞們的青睞。{page_break}
2001年APEC領導人服裝圖片
新唐裝
新唐裝是指2001年APEC會議20位中外領導人服裝。此次APEC領導人的服裝款式外型概況表述如下。
外套(男):
立領、對襟,領口與門襟止口處用鑲色料滾邊;前衣片二片不收省不打摺、前門襟處釘一排七粒葡萄紐扣,后衣片二片、背縫拼縫,二片袖裝袖,肩部處內裝墊肩,左右擺縫處開擺叉。
外套(女):
立領、對襟,袖口、領口與門襟止口處用鑲色料滾邊;前衣片二片收腰省打胸摺、前門襟處釘一排六粒葡萄紐扣,后衣片二片收腰省、背縫拼縫,二片袖裝袖,肩部處內裝墊肩,左右擺縫處開擺叉。
襯衫(男):
立領、對襟;前衣片二片、左胸袋一只;前門襟處釘九粒蜻
蜓紐扣排列成三個“王”字,后衣片一片、肩部二層幅勢,一片袖長袖,寬袖口訂三粒蜻蜓紐扣排列成一個“王”字。
襯衫(女):
立領、對襟;袖口、領口與門襟止口處用鑲色料嵌線;前衣片二 片收腰省打胸摺、前門襟處釘五粒蜻蜓紐扣;后衣片一片收腰省、一片袖短袖。
看似簡單實際不簡單的外套和襯衣的款式之所以能夠脫穎而出,除了幸運之外,最大的成功之處就是在于緊緊抓住了傳統服裝的特征。立領、對襟及手工制作的布紐扣。中國傳統服裝幾千年歷史,就
是唐宋元明清也有近千年歷史,但是不管朝代年代如何變,服裝款式如何變,有些部位就是基本是不變的。比如,領子只有立領、無領,門襟只有對襟、斜襟,袖子只有直袖、連袖,紐扣絕大多數都是用布料制作的。而這些基本不變的傳統服裝特征是世人有目共睹的。
當然.如果此次服裝的款式只有傳統特征而沒有現代造型也是不成功的。如由于傳統服裝的肩與袖是不分割的,因此它的前后衣片也是聯體的,雖然穿起來較舒服但看起來卻不那么美觀。而現代服裝則把美觀放在突出位置,強調的是服裝造型與人體體型的完美結合,特別是在肩袖部位更是現代造型對傳統造型的一種創新。因此,這次把現代肩袖造型合理的組合到傳統服裝上也是值得可圈可點的。
綜上所述,2001年APEC領導人服裝的款式設計的成功之處,一是充分反映了傳統服裝的特征,二是準確地借鑒了現代服裝的造型。
現在的“唐裝”只是源自清朝馬褂的傳統和現代的結合品。它吸取了清代以降傳統服裝具文化韻味的款式和面料,同時采用了西式服裝立體式剪裁,使源自清代的馬褂又重新登上了時尚舞臺。
這種“唐裝”業已經歷了很多改良。比如現在的中式服裝很少用連袖,因為連袖就等于服裝沒有肩部,也不能用墊后,那樣肩部就不夠美觀:傳統滿式服裝(旗袍、馬褂)是不收腰的,女士穿著缺乏曲線美,現在的中式服裝都改成收腰的了:過去的裙子下擺非常窄,走路只能邁碎步,現在把裙擺做大了,便于活動;還有像旗袍,傳統的開襟特別高,現代人盡管比過去開放得多,但穿起來還是有點別扭,所以開襟就低多了。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