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bbr id="ck0wi"><source id="ck0wi"></source></abbr>
    <li id="ck0wi"></li>
  • <li id="ck0wi"><dl id="ck0wi"></dl></li><button id="ck0wi"><input id="ck0wi"></input></button>
  • <abbr id="ck0wi"></abbr>
  • <li id="ck0wi"><dl id="ck0wi"></dl></li>
  • 世界服裝鞋帽網首頁 > 正文

    中國傳統服飾文化——旗袍

    2012/8/13 10:07:00 來源: 評論(0)261

    旗袍服飾文化傳統服飾

      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的上海,是上流名媛,高級交際花的福地,她們熱衷于游泳、打高爾夫、飛行術、騎馬,奢華的社交生活和追求時尚,注定了旗袍的流行。由于上海一直崇尚海派的西式生活方式,以致后來出 現了“改良旗袍”,從遮掩身體的曲線到顯現玲瓏突兀的女性曲線美,使旗袍徹底擺脫了舊有模式,成為中國女性獨具民族特色的時裝之一。


      文化風格


      旗袍不能脫離人體而孤立存在。女性的頭、頸、肩、臂、胸、腰、臀、 腿以及手足,構成眾多曲線巧妙結合的完美整體,形成旗袍文化。京派與海派旗袍,代表著藝術、文化上的兩種風格。海派風格以吸收西藝為特點,標新且靈活多樣,商業氣息濃厚;京派風格則帶有官派作風,顯得矜持凝練。



      旗袍的發展


      漢袍


      漢袍是在二十世紀上半葉由漢族對旗袍改良而得。在現時部分西方人的眼中,漢袍具有中國女性服飾文化的象征意義。在濃厚的封建禮教氛圍中,想要婦女如現在一般外露曲線是不可能的。清代旗袍的裁制一直采用直線,胸、肩、腰、臀完全平直,使女性身體的曲線毫不外露。漢袍是帶有中國特色、體現漢族審美、并采用先進剪裁技術的民族服裝。旗袍是滿族的民族服飾。旗袍大多采用平直的線條,衣身寬松,兩邊開叉,胸腰圍度與衣裙的尺寸比例較為接近;在袖口領口有大量盤滾裝飾。黃色是皇家獨尊之色,民眾是忌用。旗袍色彩鮮艷復雜,用料等花色品種多樣,喜用對比度高的色彩搭配。在領口、袖頭和掖襟上加上了幾道鮮艷花邊或彩色牙子盤滾設計。由于旗袍是一種平面服飾,盤滾成為旗袍除面料外的唯一設計空間,因而以多盤滾為美。清末曾時興過“十八鑲”(即鑲十八道花邊)。清代旗袍紋樣多以寫生手法為主,龍獅腆麟百獸、鳳凰仙鶴百鳥、梅蘭竹菊百花,以及八寶、八仙、福祿壽喜等都是常用題材。


      民國旗袍


      1840年以后進入近代,西洋文化浸襲著中國本土文化,許多沿海大城市,尤其是上海這樣的大都會,因華洋雜居,得西文風氣之先,服飾也開始發生潛在的變革。


      風行于本世紀20年代的旗袍,脫胎于清代滿族婦女服裝,是由民國婦女在穿著中吸收西洋服裝式樣不斷改進而定型的。當時無專業服裝研究中心,服裝式樣的變化以千家萬戶,在時代風尚的影響下不斷變化。


      從20世紀20年代至40年代末,中國旗袍風行了20多年,款式幾經變化,如領子的高低、袖子的短長、開衩的高矮,使旗袍徹底擺脫了老式樣,改變了中國婦女長期來束胸裹臂的舊貌,讓女性體態和曲線美充分顯示出來,正適合當時的風尚,為女性解放立了一功。青布旗袍最為當時的女學生所歡迎,一時不脛而走,全國效仿,幾乎成為20年代后期中國新女性的典型裝扮。值得一提的是,當時作為領導服裝潮流的十里洋場中摩登女郎、交際名媛影劇明星等,在旗袍式樣上的標新立異,也促進了它的發展,其中如交際花唐瑛等人,最早在上海創辦的云裳時裝公司便是。自30年代起,旗袍幾乎成了中國婦女的標準服裝,民間婦女、學生、工人、達官顯貴的太太,無不穿著。旗袍甚至成了交際場合和外交活動的禮服。后來,旗袍還傳至國外,為他國女子效仿穿著。


      30年代和40年代是旗袍的黃金時代,也是近代中國女裝最為光輝燦爛的時期。這時的旗袍造型纖長,與此時歐洲流行的女裝廓形相吻合。此時旗袍已經完全跳出了旗女之袍的局限,完全是一個"中西合璧"的新服式了。先是有了"別裁派"的說法。旗袍的局部被西化,在領、袖外采用西式的處理,如用荷葉領、西式翻領、荷葉袖等,或用左右開襟的雙襟。這些改革的應用雖并不廣泛,但表示了當時人們思想上的自由,旗袍原有的程式不再是必須遵循的。旗袍與西式外套的搭配也是"別裁派"的一個特點,這使得旗袍進入了國際服裝大家族,可以與多種現代服裝組合,用現在的話來說,它已經"國際化和現代化了"。20年代的旗袍仍然寬大平直;與沁時流行的倒大袖相呼應,旗袍的下擺比較大,整個袍身也是呈"倒大"的形狀。但肩、胸乃至腰部,則已呈合身之趨勢。張愛玲說:"初興的旗袍是嚴冷方正的,具有清教徒的風。"這位以善于觀察和描述時裝的女作家所說的"初興",如果是指20年代,那"嚴冷方正"一定是她童年的印象了。{page_break}


      30年代末出現了"改良旗袍"。旗袍的裁法和結構更加西化,胸省和腰省的使用旗袍更加合身,同時出現了肩縫和裝袖,使肩部和腋下也合體了。有人還使較軟的墊肩,謂之"美人肩"。這表明女性開始拋棄以削肩為特征的舊的理想形角。這些裁剪和結構上的改變,都是在上海完成的。上海鴻翔公司的后人金泰鈞先生對此堅信不疑。他本人雖未親身經歷了這一過程的全部,但他在40年代工作于鴻翔時,還可從老師傅處獲得有關于此的很多消息。這時旗袍已經成熟已經定型,以后的旗袍再也跳不出30年代旗袍所確定的基本形態,只能在長短、肥瘦及裝飾上作些變化。全世界女性們所鐘愛的旗袍,就是以30年代旗袍為典型的。而30年代的旗袍,就是以海派旗袍為楷模的。


      二十世紀20年代,受西方服飾影響,經改進之后的旗袍逐漸在廣大婦女中流行起來。旗袍的樣式很多,開襟有如意襟、琵琶襟、斜襟、雙襟;領有高領、低領、無領;袖口有長袖、短袖、無袖;開衩有高開衩、低開衩;還有長旗袍、短旗袍、夾旗袍、單旗袍等。改良后的旗袍在20世紀30年代,幾乎成為中國婦女的標準服裝。


      此時的時裝流行中心早已由蘇、揚移至上海。上海又是婦女尋求解放的重鎮。傳教士、商人、革命黨人競相創辦女學,掀起了一股女權運動浪潮,尋求解放的社會大氣候蕩滌著服飾妝扮上的陳規陋習,趨向于簡潔,色調力求淡雅,注重體現女性的自然之美。旗袍最初是以馬甲的形式出現,馬甲長及足背,加在短襖上。后將長馬甲改成有袖的式樣,也就成了新式旗袍的雛形。據說得風氣之先的上海女學生是旗袍流行的始俑者。當時的女學生作為知識女性的代表,成為社會的理想形象,她們是文明的象征、時尚的先導,以至社會名流時髦人物都紛紛作女學生裝扮。


      旗袍源于旗人之袍,而北京是旗人聚居最多之地,所以直至清末民初,旗袍是屬于京派文化的。清代的旗人之袍包括男袍和女袍,但由于旗袍是女裝,所以也可以說旗袍源于旗女之袍。清初較為瘦長緊窄小袖素簡的旗女之袍,到了清末已變得寬大繁褥。辛亥革命之后,旗人多棄袍服而著大褂與褲,故20世紀10年著旗袍者極少,20年代才略有回復。鼎革后的旗袍有了質的變化,這個變化的主要發生之地,卻是上海。


      清末旗女之袍與民國旗袍的主要差別有三點:


      1. 旗女之袍寬大平直,不顯露形體;民國旗袍開省收腰,表現體態或女性曲線。


      2. 旗女之袍內著長褲,在開衩處可見繡花的褲腳;民國旗袍內著內褲和絲襪,開衩處露腿。


      3. 旗女之袍面料以厚重織錦或其他提花織物居多,裝飾繁瑣;民國旗袍面料較輕薄,印花織物增多,裝飾亦較簡約。


      正是這三點差別,使旗袍發生了質的變化--從傳統的袍服變成可與西方裙服相類比的新品種。袍服是外套,是強調功能(防寒、遮體、表示身份等)的服裝種類,其審美意味是傳統的含蓄。裙服,法語中的robe或英語中的one-piece dress,雖也有著與中國袍服相仿的歷史和強調功能的傳統,但表現女性體態曲線卻也是它悠久的傳統之一;而現代裙裝則加強了這一特點,由含蓄的、理想化的、局部的表現,變為暴露、性感和全身的表現。現代西方裙裝的所有這些表現女性體態細微變化的表現而言,民國旗袍是無與倫比的。新中國成立之后,大陸穿旗袍的女性急劇減少。有一位知名人曾不無遺憾地說:"對身材較好的女子而言,不能穿旗袍實在是一大損失!"


      1911年辛亥革命風暴驟起,推翻了滿族統治者,摧毀了中國歷史上最后一個封建王朝,為西式服裝在中國的普及清除了政治障礙,同時也把傳統苛刻的禮教與風化觀念丟在了一邊,解除了服制上等級森嚴的種種桎梏。服裝走向平民化、國際化的自由變革,已經水到渠成,旗袍由此卸去了傳統沉重的負擔。由于滿族統治政權的消亡,旗袍此時穿著者甚少。西式中式裝扮熙熙攘攘紛繁并處。舊式的旗女長袍既被摒棄,新式旗袍則在亂世妝扮中開始釀成。


      民國之初——悄然過渡過的旗袍。


      20世紀初,中國政治風云跌宕。辛亥革命廢除帝制,創立民國,剪辮發,易服色,摧枯拉朽,推翻了滿族封建統治者,把屬于封建朝代的冠服等級制度送進了歷史博物館,這一切為新式旗袍的延生創造了條件。


      辛亥革命后“達拉翅”、“花盆底”等旗女的特征裝束在一夜之間銷聲匿跡……


      1924年,末代皇帝溥儀被逐出紫禁城,清朝冠服就此成為絕唱。1920年前后,新文化運動的春潮喚醒了人們對美的渴望。


      這一時期,上海成為以女性妝飾的新展示臺,追求服飾的新穎時髦成為當時的社會風尚,時髦女子對政治與服飾流行有著雙重的敏感。


      受日本式服裝影響,20世紀10年代和20年代早期,"文明新裝"開始流行,女學生與女教師愛著的黑色裙成為時尚。


      20年代——倒大袖與新樣式。{page_break}


      20世紀10年代和20年代早期,城市女性中時興過一陣“文明新裝”。 30年代——黃金時代(i)


      20世紀20年代到40年代,是近代中國女裝最光輝燦爛的時期,而30年代又可謂這一時期燦爛的頂峰。也就是在此時,旗袍奠定了它在女裝舞臺上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成為中國女裝的典型代表。


      40年代——黃金時代(ii)


      旗袍走向經典的過程,可說在30年代已基本完成,40年代是其黃金時代在時間上的延續。


      20年代以后到40年代,是近代中國女裝最光輝燦爛的時期,而30年代又可謂這一時期燦爛的頂峰。也就是在此時,旗袍奠定了它在女裝舞臺上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成為中國女裝的典型代表。


      進入30年代后,旗袍造型完美成熟,堪稱經典之作,使得以后的旗袍始終難以跳出該種廓形,只能在長短、胖瘦及裝飾上略作變化而已……


      全世界家喻戶曉的旗袍,被稱作Chinese dress的旗袍(海派旗袍),實際上正是指30年代的旗袍。旗袍文化完成于30年代,30年代是屬于旗袍的黃金時代。


      可以說到這時中國才有了真正的時裝,現代意義上的時裝。外國衣料的源源輸入,各大報刊雜志開辟的服裝專欄,還有紅極一時的月份牌時裝美女畫,都無疑推動著時裝的產生與流行。由于旗袍的修長適體正好迎合了南方女性清瘦玲瓏的身材特點,所以在上海灘倍受青睞……


      而加入西式服裝特點的海派旗袍,也就自然很快從上海風靡于全國各地。這樣,作為海派文化的重要代表,海派旗袍便成為30年代旗袍的主流,我們所講的30年代的旗袍也就是海派旗袍了。


      30年代后期出現的改良旗袍又在結構上吸取西式裁剪方法,使袍身更為稱身合體。旗袍雖然脫胎于清旗女長袍,但已迥然不同于舊制,成為兼收并蓄中西服飾特色的近代中國女子的標準服裝……


      建國之初,人們對衣著美的追求已完全轉化成了對革命工作的狂熱。旗袍所代表的悠閑、舒適的淑女形象在這種氛圍里失去了其生存空間……



      現代旗袍


      二十世紀初盛行內穿喇叭型寬大袖子的短襖,外套前后擺及地的無袖長馬甲。此后旗袍在邊、袖、襟、領等處作了一些改動,增加了裝飾,出現繁復的變化。但仍保持舊式旗袍馬甲的平直寬大風格,襲用傳統的直線裁制方式,顯露不出女性的窈窕身段。


      二十年代后期和三十年代,旗袍在長短、寬窄、開衩高低以及袖長袖短、領高領低等方面的改動尺度有所反復。 1929年,受歐美短裙影響,原來長短適中的旗袍開始變短,下擺上縮至膝蓋,袖口變短變小。后來又有校服式旗袍,下擺縮至膝蓋以上1寸,袖子采用西式。這一改變遭非議,1931年后旗袍又開始變長,下擺下垂。三十年代中期發展到極點,袍底落地遮住雙腳,稱為“掃地旗袍”。原先能遮住手腕的旗袍袖子縮短至肘部。以后袖長越來越短,縮至肩下兩寸,1936年后幾乎無袖。{page_break}


      清代旗裝不開衩,出現旗袍后,旗袍在縮短袖子時也悄悄在左邊開低衩。后來衩越開越高漸漸及膝部高到大腿。由于有人反對,袍衩一度回到膝蓋以下。但輿論壓力一減小,袍衩又迅速升高,1933年后流行大開衩旗袍。


      傳統旗袍是上下一條直線,外加高高的硬領。三十年代初期,袍腰開始日積月累地收縮,到一九三四年后,女性身材的曲線終于全部顯露出來。高聳及耳的領子也逐漸變矮,后來有的成了無領旗袍。


      建國之初,人們對衣著美的追求已完全轉化成了對革命工作的狂熱。旗袍所代表的悠閑、舒適的淑女形象在這種氛圍里失去了其生存空間……


      50年代——也有過燦爛的一瞬


      在人民當家作主的時代,如果說服裝也有流行的話,那流行的主導已轉向平民。到1956年,據說前蘇聯的某領袖人物到中國訪問時提出,中國人的服裝要體現社會主義欣欣向榮的新面貌,于是,政府號召“人人穿花衣裳。


      這時出現的旗袍比以往增添了健康自然的氣質。不妖、不媚、不纖巧、不病態,符合當時"美觀大方"的標準,而且更為實用。


      60、70年代——被冷落的20年


      從1966年至1976年的“文革”,是傳統文化的浩劫,也是旗袍的災難。


      80、90年代——輝煌難再


      為最能體現這種完美身材的旗袍有了生存和發展的空間。照說當年大受青睞的旗袍會再次回到人們當中。但出人意料的是,木棉道旗袍并未再度流行,而是只有少數人在穿……


      旗袍的鼎盛年代已經遠去,被冷落了30年之久的它,在80年代以來開放后的國土上顯得有些落伍了。


      不過,在80、90年代卻出現了一種具有職業象征意義的"制服旗袍"。為了宣傳和促銷等目的,禮儀小姐、迎賓小姐以及娛樂場合和賓館餐廳的女性服務員都穿起了旗袍。


      這種旗袍千篇一律,多用化纖仿真絲面料,色彩鮮艷,開衩很高,做工粗糙。這實在有損旗袍在人們心目中的美好形象。人們為了區別自己的身份,更不敢貿然穿旗袍了……


      20世紀90年代以來,女性理想形象又有所改變。高挑細長,平肩窄臀的身材為人們所向往。而作為最能襯托中國女性身材和氣質的中國時裝代表--旗袍,再一次吸引了人們注意的目光。國外,還有不少設計大師以旗袍為靈感,推出了有國際風味的旗袍,甚至是中國旗袍與歐洲夜禮服的結合產物。


      定義更為寬泛而事實上基本形卻更加確定了。在30-40年代中旗袍的變化更多地表現于面料和裝飾的選擇,以及長度和開衩的變化。由于裙擺的位置是女裝流行的重要特征,擺線是最重要的風格線。在歐洲,30年代女裝的擺線一直很低,而腰線較高。長裙是30年代的特征,是區分于20年代女裝的標志。30年代的旗袍也很長。1931年和1932年,由于20年代的影響未除,下擺位置較高。從1932年起,到1938年,木棉道旗袍一直很長。尤其在1934年左右,在上海,下擺幾乎及地的旗袍十分流行。這表明海派旗袍與國際女裝的流行幾乎是同步的。任何面料或細節或裝飾上具有中國趣味都可以被稱為旗袍。所以我們可以有無襟、無領或不開衩的旗袍。


      而在現代人日常生活中的旗袍,則更注重面料的舒適性,它們風格多樣,款式一般都比較寬松,讓人能夠活動自如,大多選用棉麻布料材質,展現舒適的居家感,并為大眾所接受的改良現代感。


      頗有水墨繪畫感的旗袍,把藝術氣質和生活元素融合到一起,白底水墨上色,讓人聯想起古老的水墨畫和青花瓷,將中國的古典文化與現代文明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且低調而素雅的花色相當適合日常穿著,棉麻面料洗滌方便好打理,是現代人穿著旗袍的極佳選擇。



      旗袍特征


      綜述


      古典旗袍大多采用平直的線條,衣身寬松,兩邊開叉,胸腰圍度與衣裙的尺寸比例較為接近。


      旗袍的京派與海派,代表著藝術、文化上的兩種風格。海派風格以吸收西藝為特點,標新且靈活多樣,商業氣息濃厚;京派風格則帶有官派作風,顯得矜持凝練。 藝術,是通過塑造形象具體地反映社會生活、表現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種社會意識形態。 設計師與旗袍經過20世紀上半葉的演變,旗袍的各種基本特征和組成元素慢慢穩定下來。旗袍成為一種經典女裝。經典相對穩定,而時裝千變萬化。但時裝設計師常從經典的寶庫中尋找靈感,旗袍也是設計師靈感的來源之一。{page_break}


      旗袍是近代興起的中國婦女的傳統時裝,而并非正式的傳統民族服裝。它既有滄桑變幻的往昔,更擁有煥然一新的現在。旗袍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歷史意義,加之可欣賞度比較高,因而富有一定收藏價值。


      民國旗袍這些與西方服飾審美一致的特征,并非偶然產生。在當時,上海這個中西文化雜處的大都市是最具條件的誕生地。現在我們或許已經難以尋找民國旗袍在上海誕生的確鑿證據,但我們還是可以斷言,海派袍是民國旗袍的典型。如果我們再膽大一點,我們還可以進一步假設,現代旗袍,或鋏義的旗袍,就是海派旗袍。因為,在一般人的心目中,旗袍兩字所引發的聯想或意象,就是20世紀三、四十年代的海派旗袍。


      近代旗袍進入了立體造型時代,衣片上出現了省道,腰部更為合體并配上了西式的裝袖、旗袍的衣長、袖長大大縮短、腰身也越為合體。


      現代旗袍的外觀特征一般要求全部或部分具有以下特征:右衽大襟的開襟或半開襟形式,立領盤紐,擺側開衩,單片衣料,收腰,無袖或短袖等。開衩只是旗袍的很多特征之一,不是唯一的,也不是必要的。


      樣式


      旗袍的樣式很多,開襟有如意襟、琵琶襟、斜襟、雙襟;領有高領、低領、無領;袖口有長袖、短袖、無袖;開衩有高開衩、低開衩;還有長旗袍、短旗袍、夾旗袍、單旗袍等。


      旗袍款式的變化主要是袖式、襟形的變化。


      袖形的款式主要有:寬袖形、窄袖形、長袖、中袖、短袖或無袖。


      襟形款式主要有圓襟、直襟、方襟、琵琶襟等:


      圓襟旗袍禮服——襟處線條圓順流暢;


      直襟旗袍禮服——身材豐滿、圓臉型的女性適合這一款式,可使身材顯得修長;


      方襟旗袍禮服——將襟部進行了大膽的改革,適合不同臉形穿著。


      琵琶襟旗袍禮服——


      此外還有雙圓襟旗袍、雙開襟旗袍等款式。


      領子


      一般領、企鵝領、鳳仙領、無領 、水滴領、竹葉領 、馬蹄領


      材質


      制作旗袍的紡織品主要有布料,絲綢、錦緞、喬其立絨、金絲絨等等,目前又有真絲雙縐、絹紡、電力紡、杭羅等真絲織品。


      色彩


      常見的大紅旗袍,色彩絢麗醒目,款式別致,充分展現出滿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著重體現東方女性含蓄優雅的魅力。


      圖案


      現代常見的旗袍圖案為織錦緞,配以傳統的中國紋飾如雙魚、富貴花、梅花等,還有以中國水墨畫手法描繪的花卉圖案設計的手繪旗袍。


      扣子


      旗袍上的扣子是盤扣,它的制作方法主要是用稱為“袢條”的折疊縫紉的布料細條編織而成。這和現代用整塊硬質材料打洞而成的紐扣不一樣。如布料細薄可以內襯棉紗線。做裝飾花扣的袢條一般則內襯金屬絲,以便于定形。


     

    責任編輯:
    世界服裝鞋帽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世界服裝鞋帽網sjfzxm.com"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世界服裝鞋帽網所有,轉載請注明"來源:世界服裝鞋帽網sjfzxm.com",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跟帖0
    參與0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

    相關閱讀

    用旗袍定義中國女性之美——龔航宇“我的旗袍劇”北京時裝周發布會拉開帷幕

    秀場播報
    |
    2020/11/4 1:35:00
    21

    第四屆中國紡織非遺大會 、第二屆中國(沈陽)旗袍文化節開幕式

    展會新聞
    |
    2020/9/21 17:27:00
    28

    虎門服裝:一年賺400萬華裔姑娘將中式旗袍帶出國門

    廣東
    |
    2020/9/1 13:52:00
    27

    The nations cheongsam will萬國旗袍會:愛你定服裝定制展

    展會信息發布
    |
    2020/8/5 17:21:00
    20

    廣東時裝周: 釘金繡傳統服飾 時尚演繹

    服飾文化
    |
    2020/8/1 16:20:00
    21

    木棉道 | 蕾絲旗袍,鏤而不露的東方性感

    服飾文化
    |
    2020/7/2 12:20:00
    43

    木棉道 | 中國的旗袍,是開衩裙的典范

    本季流行
    |
    2020/6/4 14:49:00
    37

    Palace x EVISU 福神聯名系列亮相,東西方服飾文化碰撞~

    時尚品牌
    |
    2020/4/1 10:40:00
    64

    專題推薦

    閱讀下一篇

    “追衣族”按劇索衣帶動明星款時裝

    追衣族,是一群熱衷模仿影視作品中穿著打扮的人,他們網購或者量身定做劇中角色的服裝款式,從而獲得與明星一樣時尚的感受,“追衣族”按劇索衣催熱仿衣店。

    返回世界服裝鞋帽網首頁
    關注公眾號 關注公眾號
    手機看新聞 手機看新聞
    展開
    • 微信公眾號

    • 電話咨詢

    • 0755-32905944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中文在线观看视频| 桃子视频观看免费完整| 忍住北条麻妃10分钟让你中出| 国产一级生活片| 久久99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边吃奶边摸下面| 爽天天天天天天天| 女人zozozo与禽交| 免费人成网址在线观看国内| а√最新版地址在线天堂| 超清av在线播放不卡无码| 日本无卡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人妖在线观看一区二区| 久久久综合亚洲色一区二区三区| 青青在线国产视频| 无码专区天天躁天天躁在线| 国产毛片女人18水多| 五月天婷婷精品视频| 香蕉网在线播放| 无码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免费模式| 国产欧美日韩精品专区| 久久天天躁夜夜躁2019| 英国video性精品高清最新| 报告夫人漫画画免费读漫画在线观看漫画ag | 国产精品三级在线观看无码| 亚洲同性男gay网站在线观看| 一级美国乱色毛片| 粗壮挺进邻居人妻| 在线观看免费毛片| 亚洲人成www在线播放| 8050午夜网| 最近中字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亚洲成在线播放va| 久久综合九色综合网站| 蜜桃av无码免费看永久| 小雄和三个护士阅读| 又爽又黄又无遮挡的视频在线观看 | 天堂8在线天堂资源bt| 亚洲欧美校园春色| 中文字幕国产一区| 菠萝蜜视频在线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