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常談華夏服飾的文化精神
北京大學哲學系、宗教系教授;北大中國文化書院院長、三智道商博學院院長:王守常
中華民族有數千年的文明史,華夏服飾的源流和嬗變,是考察中國歷史文化的一個重要視角。服飾不僅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歷史發展和社會時尚嬗替的標志。三千多年的中國傳統服飾文化的發展,可以考見民族文化演繹的經絡,和各兄弟民族之間的互相影響。
“服”和“飾”是可以分開闡釋的兩個詞,不同民族的服飾,百姓服飾和官服,不同體系的服飾,不僅是一種物質文化的體現,更是歷史、政治、經濟、軍事、文化諸因素融合的產物,通過服飾,可以透視出各朝代不同的社會背景和社會狀況。
從歷史文獻及發掘的文物方面,可見中華服飾之華美,歷史之鮮活。
第一:今天首先要解釋的是“華夏”的概念。
最早出現在夏商周時代,與“中國”兩個字意相近。
“華夏”是什么概念呢?
“華夏”的“華”是指的服裝,有服裝之美為之“華”,“夏”是指禮儀。
《尚書正義》注:“冕服華章曰華,大國曰夏。”
孔穎達《春秋左傳正義》中說:“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章服之美,謂之華。”
所謂華夏,即中國。有文明的含義。
《戰國策/趙策》
“中國者,聰明睿智之所居也,萬物財用之所聚也,賢圣之所教也,仁義之所施也,詩書禮樂之所用也,異敏技藝之試也,遠方之所觀赴也,蠻夷之所義行也。”
宋代石介《中國論》
“夫天處乎上,地處乎下,居天地之中者,曰中國。居天地之偏者,曰四夷。四夷外,中國內也。-----夫中國者,君臣所自立也,禮樂所自作也,衣冠所自出也,冠昏祭祀所自用也,缞麻喪泣所自制也,果瓜菜茹所自殖也。------各人其人,各俗其俗,各教其教,各禮其禮,各衣服其衣服,各居廬其居廬。四夷處四夷,中國處中國。各不相亂,如斯而已矣”。
近代的康有為:
中國能禮儀則中國之,中國不能禮儀則夷狄之。夷狄能禮儀則中國之。
“亡國”與“亡天下”
譚嗣同“《文王》之詩曰
“周雖舊邦,其命維新。”舊者夷狄之謂也,新者中國之謂也。守舊則夷狄之,開新則中國之。
中國——和諧、和平、尊重、禮讓、
“和協萬邦”——和平共處 長城——文化符號
“柔遠人”——“嘉善而矜不能,所以柔遠人也。”
“懷諸侯”——“厚往薄來,所以懷諸侯也。”
“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
唐人陳黯所撰?!度A心》其中說道:“ 夫華夏者,辯乎在心。辯心在察取趨向。有生于中州而行戾乎禮義,是行合乎禮義,是形夷而心華也。”
至近世主張向西方學習的王韜仍然認為,“ 華夷之辯,不在其地之內外,而系于禮之有無也明矣。茍有禮也,夷可以進為華;茍無禮也,華可變為夷,豈可淪治自大厚己以薄人哉 ?”
中國不是地理概念、不是種族觀念、不是血緣觀念,而是表述文化、文明的理念。這種理念應該會影響中國的審美與服飾設計吧。
{page_break}
第二個概念是“左衽”與“右衽”。什么是“左衽”和“右衽”?
漢服為以中原漢民為基礎的中華民族的傳統服飾。有所謂:黃帝制衣,交領右衽。中原漢服領子都是右衽的,左邊那片包住右邊那片。這是漢人服裝的特性。上古時代,上衣多為交領斜襟,中原人崇尚右,習慣上衣襟右掩,稱為右衽;而北方諸族崇尚左,衣襟左掩,是為左衽。除了上衣左衽以外,胡服的下衣和足衣也與中原服飾明顯有別。右衽是漢族服裝始終保留的特點,成為漢族的象征符號。‘左衽’一般指中原地區以外少數民族的裝束。一些歷史時期,漢族受外族影響,也有著左衽的情況。
“衽”在《現代漢語詞典》里的解釋有二,一是衣襟的意思,二是睡覺用的枕席。我們要討論的是衣襟這個話題。
《論語·憲問》:“被發左衽”;《漢書·終軍傳》:“大將軍秉鉞,單于犇幕;票騎抗旌, 昆邪 右衽。” 唐顏師古注:“右衽,從中國化也。”清劉寶楠正義:“中夏禮服皆右衽。” 從上面我們的引用上,看得出來,“右衽”與“左衽”的特質。
右衽是漢服裝始終保留的一特點。所以右衽成為漢服飾的象征符號。與之相反,我國古代某些少數民族的服裝,前襟向左掩,異于中原一帶的右衽。因此左衽用以指受外族的統治。所以孔子說:“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發左衽矣。”其意是說如沒有管仲,我們就得淪為異族的奴隸,穿著左衽的衣服,披散著頭發( 另外,左衽也被用來指死者,在陪葬的壁畫和繪畫先人的畫像中,使用左衽,以示陰陽有別)。
衽,本義衣襟。左前襟掩向右腋系帶,將右襟掩覆于內,稱右衽。反之稱左衽。
古代中原漢人服裝衣襟向右,以“右衽”謂華夏風習。“左衽”一般指中原地區以外少數民族的裝束。漢人受外族影響,也有著左衽的情況(另外,漢族傳統習俗,死者之服(壽衣)用左衽,不用布鈕,而是使用細布帶系死結,以示陰陽有別。
第三個概念就是“文化精神”。
什么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精神”?
文化——《易經》“人文化成”
《美國傳統詞典》:“人類群體或民族世代相傳的行為模式、藝術、宗教信仰、其他組織和其他一切人類市場活動、思維活動的本質特征的總和。”
文明——《易經》“天下文明”——“有文章而光明”
我們討論中國服飾與華夏文化精神,這種內在生命的精神與審美意識,如何在面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在我們的當下得以升華?是我們今天要審慎的詮釋。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