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屆中國大學生時裝周 新青年的設計精神
“時裝需要一個獨裁者”。19世紀末20世紀初,才華橫溢的時裝設計鼻祖保羅?布瓦列特(Paul Poiret)曾經放出這樣大膽的言論,他以摧枯拉朽的能力推翻了女用緊身胸衣控制服裝的長期壟斷,希望自己不辱天命,建立新的時尚獨裁ICON。
以“獨裁”取代“獨裁”,這在時尚界越來越像一個悖論——100年后,這樣的悖論正在逐步演變成為一個徹頭徹尾的謬論。時尚的民主精神恣意流淌在世界各地的時裝T臺上,恣意流淌在普羅大眾的街頭巷尾,誰都可能締造時尚,誰都可能改寫時尚,誰都可能顛覆時尚,時尚的寡頭政治正在不同程度上分崩離析。而參與這場變革發生的,不乏一幫有著“學院派”教育背景,敢于挑戰、有趣張狂、躊躇滿志、充盈著奇思妙想、精力旺盛的年輕家伙。
在首屆大學生時裝周的T臺之上,這個年輕的群體擁有了最集中的出鏡率。鎂光燈的聚焦,對于這些青澀而不羞澀的學生設計師而言,將會產生多大的誘惑與刺激?醞釀了多年的想法,太需要一個容器的盛裝,一次專業目光的檢閱了。而他們也值得一個專業平臺為之忙前跑后興師動眾——如果說,80年代、90年代的服裝設計師是中國時尚產業的啟蒙者與拓荒者,那么,這些80后、90后的設計新青年,將會成為中國時尚產業最具實驗精神與符號意義的探路者與先行者。
——他們是“Prosumer”,是時尚產業中集生產者與消費者一體的活躍因子。學院派的專業素養,令他們善于深入時尚潮流的骨髓,完成讓人出其不意的解讀。他們亦對時尚土壤中活躍的新物質具有非常的鑒別能力與甄選能力,是時尚產業中最敏感的消費者群體。兩種身份的交織與碰撞,讓他們擁有更多體驗,并從多維度的交互式體驗中凝練出更具價值的設計。
這是開放時代賦予他們的恩惠。
——他們是“Contradiction”,T臺之上,理想主義者的氣息撲面而來,他們的設計作品多少透露出某種“游行俠”的氣息,與那些經常在銷售曲線與老板臉色面前誠惶誠恐的品牌設計師而言,他們沒有老態龍鐘的世故態度,而是抽身而退,在人生自在無為的設計時光中,保存純粹的自我表達方式與存在方式。然而與這種純粹相矛盾的是,他們又常常會陷入某種玄虛的復雜概念中用力過猛,過度鋪陳,一味炫技,慢慢流失對市場與現實應有的尊重。
這是學院時光賦予他們的特權。
其實,對于恩惠,重要的是不辜負。對于特權,重要的是不過度利用。找到這個平衡點尚且對成熟的設計師不易,對于學院派的青年設計師而言,更是難上加難的功力考驗了。
說到如何“平衡”,如果加個“無解”的注釋未免又顯得太不負責任。這時候,作家木心的話倒是有四兩撥千斤的作用力:“生活的最佳狀態是冷冷清清的風風火火……而所謂理想主義,就是耐性很好的意思。”
——對于這些在院校中崛起的設計新青年而言,了解自己對設計的清晰態度與實現路徑,不單純為了炫技而炫技,不單純為了超越而超越,該做減法的時候絕不做加法,對主流時尚參照體系不刻意疏離又保有敬畏之心,是謂清醒的冷清與理性主義的耐性;
而那份風風火火又實不可丟,當設計失去想象的張力,那份俯首接地氣的好奇心,那份不怕媒體澆冷水的抗壓能力,以及那份勇于表達自己獨立想法的率真與熱烈,那么,設計師最終只會被設計,只配跟在那些趾高氣揚的“大師”身后唯唯諾諾,寂寂無聲,垂暮老矣了。
這,亦是使命年代賦予他們的責任——想當年,例外的馬可也曾經是蘇州絲綢工學院工藝美術系一個名不見經傳的青澀女孩,而如今,她的設計作品卻在飛機落地的那一瞬間,成為第一個點燃“麗媛Style”的本土文化符號。不言自明的是,她自有一路來的冷冷清清與風風火火。而對于年輕的學院派設計師而言,冷暖若真能自知,亦會少些顧影自憐,多些自出胸臆的獨立態度,而個體的設計生命,甚至一個設計群體的命運,也會生出無限美好的可能。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