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中國傳統美學煥發出時尚的光芒
第十五屆北大光華新年論壇于2013年12月21日在北京大學百周年紀念講堂舉辦。本次論壇的主題為“新經濟 新變革 新時代”,論壇聚焦十八屆三中全會改革新政,研判當前中國經濟發展態勢、前瞻未來中國改革圖景。“上下”品牌藝術總監蔣瓊耳在會上表示,隨著時間經典的永恒的美麗的真實的將會隨著時間而留存下來,有一些因為短暫的時間會消失,時間會告訴我們一切,用什么樣的方式把文化結合到生活里面,把藝術設計結合到生活里面是最合適的。
以下為論壇實錄:
主持人翟昕:文化應該作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蔣瓊耳你是怎么看待這個問題?
蔣瓊耳:我們還算年輕一代,也是從校園里走出來,時間不算短,也不算長,十多年,比起我當年大學畢業的時候,2000年,到現在創意產業或者文化產業在中國有非常大的變化。2000年可以說這里是小草的地方,現在應該說百草園,各種風格的花草樹木在創意產業的花園里,還沒有非常完整的體系和規律,但是至少有一片土壤,讓我們在發展和嘗試,用不同的方式嘗試文化,用不同的方式在嘗試創意產業,用不同的方式表達我們對創意的渴望和追求。我覺得是個時間的問題,設計也好,創意產業也好,文化的興起也好,文化的回歸也好,在中國也是最近這五到十年的事兒,剛剛開始。我覺得一切都是需要時間,西方國家到今天有這么完整發達,有體系的,對藝術、對文化、對社會的一個系統,也是花了50年、100年的時間。這是一個時間的問題,現在就是說什么都是有可能,現在處于這樣的狀態,但是隨著時間經典的永恒的美麗的真實的將會隨著時間而留存下來,有一些因為短暫的時間會消失,時間會告訴我們一切,用什么樣的方式把文化結合到生活里面,把藝術設計結合到生活里面是最合適的。所以我覺得多給大家一些時間,多給設計師一些時間,多給文化人一些時間,多給我們自己每個人一點時間,去尋找合適自己的方式,沒有對錯之分。
主持人:瓊耳會對文化的傳承有獨到的理解。
蔣瓊耳:我們也準備了一些內容,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說過“上下”,“上下”也是我們六年前開始準備的一個平臺,一個項目,來自于中國項目的品牌,上下顧名思義是承上啟下,我們的使命如何把中國傳統的手工業,如何把中國的雅致生活,通過創新,通過設計和現代人連接起來,情感上、美學上、功能上連接起來。在“上下”最大的挑戰,和我們最核心的價值觀,其實就是兩個字“傳承與創新”,光傳承也不夠,只有創新沒有文化基礎我們也是漂在空中的。
傳承在我們上下有三個傳承,中國傳統的手工藝,中國傳統的美學,中國的傳統文化,生活哲學以及雅致的生活方式。后面可以稍微一起分享一下,大家都知道,中國有沒有豐富的精湛手工藝歷史,過去的朝代都會有作品和器物,瓷器、家具等等,但是今天手工藝老師們在干什么?90%到95%的老師們都是用傳統的手工藝在做裝飾品,可觀而不可用,可以掛在墻上欣賞,但是和我們生活實用的,每天日常生活沒有直接關系。中國在過去豐富歷史文明里面,也有很多美學的靈感來源是可以傳承的,漢代的服飾,宋朝的器皿,以及明代的家具,那三個朝代所表達的傳統美學是經過了時間的考驗,今天再去審視它,還是當代的,幾百年上千年歷史沒有在這種美學的身上留下任何的印跡,并沒有過時,它是永恒的。
傳承中國傳統的文化、哲學以及雅致生活方式,除了承上啟下、上下求索,上下五千年這些鮮為人知,上下看似是對立的兩面,生活中時時刻刻存在這樣看似對立的兩面,如何找到平衡點,如何找到合適共存的方式。你們知道英文里危機就是(英文),法語里面是(法語),危機就是風險,危機是不太好的意思,中國的翻譯是危險加機會、機遇,這是非常東方的思維的方式,在任何情況下是對立的兩極共處的。在中國希望傳承生活方式、生活哲學就是絢爛而平淡的,它可以是絢爛和平淡共存的。
創新在上下也就是三個創新,第一個就是如何賦予中國傳統手工藝給它一個實用的功能,剛才我跟大家分享的手工藝,現在做的跟生活沒有太多的直接關系。第二個就是如何使中國傳統美學在21世紀通過當代設計,可以重新煥發它的一種時尚感和時代感,帶來一種文化的驚喜感。第三個創新就是如何可以創造中國傳統文化的新的情感的價值。
我通過三種說工藝和大家分享一下。第一種手工藝是竹絲扣瓷,0.3毫米的竹絲,來自于四川,這都是手工藝老師做的,特別仿真的動物,非常具像的器物,這個大象做出來比真人還大,對手工藝來說用0.3毫米的竹絲做巨大的動物,是對極致工藝的展現,生活中不太需要這樣的大象,上下被這種工藝所驚嘆,我們把這個工藝運用在了茶具里面,在這個系列設計中,像茶壺需要十天的時間用手工慢慢地編織,整個竹絲工藝在這里運用不僅僅是美學上的純粹的美,它是有功能性的,喝茶的時候這個手就不會燙,起到了隔熱的功能。
下面放30秒的短片,這是工人制作的原形。
(短片視頻)
剛才說到如何可以將中國傳統的美學在21世紀煥發出新的時尚的光芒,這里也是一個可以看到傳統器物家具和上下作品的對比,右邊就是明代的一件古董的家具,上下所傳承的也是中國傳統美學的精神氣質,我們不是從形式和元素上傳承的,取之神,氣之形,第一層次形式上、元素上的傳承。我用最最具像的理解,中國傳統紫檀家具的一些制作工藝。
(短片視頻)
大家剛剛大天地系列紫檀的一張座椅,特別簡單,整個制作過程特別的繁復,需要6到9個月時間,只是舉一個例子和大家分享,為什么這把紫檀的椅子最后撫摸的時候比女性的肌膚還要光滑,經過幾十次的打磨,最后打磨用的水沙皮,細膩的程度五千目單位,比刷牙的牙膏還要細膩,用這樣的肌理打磨的時候,最后木材的表面比皮膚還要光滑。
剛才講的第三個是如何創造中國傳統文化的新的情感的價值,這邊用一個羊絨氈子,游牧民族用羊毛做很多氈子的器物,為生活所服務,但在城市生活中,羊毛太沉,太扎,太重,我們通過幾年的研究,保留了氈子的工藝,但是把羊毛替換成羊絨,只是原材料上面的替代,研制工程需要兩到三年的時間,整個氈子制作工藝非常有意思,整件衣服,整個大衣,我佩戴的圍巾是沒有任何的剪刀,不用任何的裁剪,縫紉機、針和線,而是用兩個手把羊絨這個原材料通過梳絨和整理,全部像做雕塑一樣,用兩個手通過各種各樣的動作,搓、揉、拽、拉,這種動作像做雕塑一樣做出來的,一件衣服并不是一個簡單的時尚的消耗品,它是可以承載著情感的,我等待了兩三個月以后,得到羊絨氈子大衣的時候,心中有一種感動,而且這樣的服裝,比如說和所謂的潮流沒有直接的關系,它是當代的,但它也可以傳代的,我們對它有一個情感的寄托。
(短片視頻)
這是在梳絨,情感的創造不僅僅通過作品還通過空間,這是上海的零售空間,整個空間用高科技的材料,高科技的織物,編織的方式就是傳統竹編的三種竹編方式,高科技的處理以后可以滿足所有防火的要求,有一種形狀的記憶,整個設計就像輕輕地祥云可以托起中國沉重的文化,有一種感覺。在北京有個小小的零售空間,北京零售空間的靈感和北京城市文化有個對話,靈感的來源來自于古城墻,我們用了15000多片定制的白色的小鋁片,手工安裝,把傳統的城墻打破打穿變得通透,創造了一種還是傳統城墻的靈感,整個空間的感覺像時光隧道一樣把我們帶到了今天甚至明天,我們希望創造是一種純凈、祥和的感覺。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