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級非遺介紹——蘇繡
蘇繡至今已有2000年的歷史,蘇繡注重運針變化,目前,蘇繡常用針法有:齊針、散套、施針、虛實針、亂針、打點、戳紗、接針、滾針、打子、擻扣針、集套、正搶、反搶等,從原來常用的10多種增加到如今的40多種。
蘇繡按用途可分為:裝飾類(單面繡、雙面繡)和實用類(手帕、荷包);按觀感可分為:單面繡與雙面繡兩類。單面繡的特點是做工精致,由于價格適中,性價比非常高。雙面繡集中體現了蘇繡的技藝水平,如今的雙面繡已發展為雙面異色、異型、異針的“三異繡”,把雙異繡技術發展到神奇莫測的境界。
發展現狀:2007年6月經國家文化部確定,江蘇省蘇州市李娥瑛和顧文霞為該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蘇州刺繡名揚天下,但刺繡藝術的發展也面臨知識產權問題的發展瓶頸:繡娘們的刺繡作品底稿少有原創,而自己的精品常常被別人仿冒。圖為繡娘們集體制作繡品。
相關鏈接:
圍繞航空航天、軍事裝備、重大基礎設施等領域對高端碳纖維產品的性能要求,建立完善上下游一體化協作機制,保障供應性能優越、質量穩定的碳纖維產品。完成碳纖維復合材料在民用航空航天領域關鍵結構件的應用驗證,達到適航要求。加快碳纖維復合材料在跨海大橋、人工島礁等重大基礎設施中的示范應用。
其次,擴大工業領域應用。重點圍繞風力發電、電力輸送、油氣開采、汽車、壓力容器等領域需求,支持應用示范,引導生產企業、研究設計機構與應用單位聯合開發各種形態碳纖維增強復合材料、零部件及成品,加快培育和擴大工業領域應用市場,帶動相關產業轉型升級,保障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需要。
再次,提升服務民生能力。加大碳纖維在建筑補強領域的應用范圍,提高建筑安全系數;繼續做大做強碳纖維體育休閑產品,滿足民眾對文化體育生活的需求;積極開拓碳纖維產品在安全防護、醫療衛生、節能環保等領域的應用,不斷滿足經濟和社會發展需求。
“以前國家主要支持碳纖維產品的生產,現在則更支持應用的發展,希望把應用領域做大之后,反過來促進生產企業的發展。”對此,業內人士表示,碳纖維上下游產業關聯度非常緊密,要開發一個碳纖維下游的新產品,光靠碳纖維生產商很難完成。
因此,政府要充分發揮協調配置能力,通過聯盟等行業組織,圍繞下游產業發展重點,構建產、學、研、用多方面協調發展的完整產業鏈。同時,各項扶持政策亟須制定并落實到位。“土地、稅收、補貼、電價、科研等政策若能及時實施,企業進行科研創新的積極性便會被調動起來。”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