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宮廷服飾的文化特征及收藏價值
衣食住行是民生的四大需要;換言之,衣是人們不可或缺的生活品,一則蔽體,一則御寒。但愛美是人們的天性,以致又逐漸增加了裝飾外表,增加美觀的作用。然而在人們組成聚落社會以后,服飾又增加了一項識別身份的作用。《尚書》中有篇《十二章紋》的記載:“予欲觀古人之象,日、月、星辰、山、龍、華蟲做繪;宗、藻、火、粉米、黼、黻刺繡。”也就是說,君王的服裝上繪十二種紋樣,諸侯則按爵位依次遞減為九章、七章、五章等
能夠識別身份的標記不只是紋樣,還有服色,即衣服的顏色。《禮記·大傳》有篇云:“改正朔,易服色。”而古人崇信陰陽五行,有“五方正色”之說,即:東方青色、南方赤色、西方白色、北方黑色、中央黃色。既然黃色代表中央,黃色便成為中國人尊崇的帝王之色。
清代服飾與我們今天相距時間并不遙遠,是中國歷史上最后一個封建王朝的通用之裝。它曾經在中國盛行了近300年,一直到20世紀初,還風韻依然。因此有為數不少的清代服飾,被完好的保存在世界各地,他們都是華夏的瑰寶,也是中國歷史上一代王朝興衰的見證。在清代服飾中,最典型最為華貴的,當推清代宮廷服飾。所謂宮廷服飾,確切地說,是指皇帝、后妃、皇子、皇孫及貴戚、王公大臣們,在宮廷內外活動中,依規定穿著的各種袍服。按照清朝的典制規定,這些袍服基本上分為四大類別,重大盛典時所用的禮服;吉慶筵席時所著的吉服;巡幸外出時所著的行服;平素燕居時所用的常服。
這些服飾,由于用者不凡,非富即貴,所以在制作上都極盡巧工,精益求精;質料選擇上也盡為上乘,正所謂“錦若云霞,紗似蟬翼”。至于緙絲、刺繡更是不無精絕,如時人所說“一絲緙絲,一寸金”。據說當時單單一件皇帝的緙絲龍袍,就要花上390個工日,又何止萬金。其制作與管理由內務府負責,整個過程分工細致,管理有序,人員龐大。龍袍的專職織造人員就有2602人。據清宮《內務府奏銷檔》和《內務府造辦處各作成做活計清檔》等檔案記載,皇帝敕諭多次要求官局所織緞匹“務要經緯均勻,闊長合適,花樣精巧,色澤鮮明”,質量不合格,必須補賠、罰俸或受鞭責。龍袍制作不計成本,用赤金捻線,以雀羽為絨,因而繡出的龍騰圖案金光燦燦;而織出的翔鳳彩翼斑斕,龍蟠鳳逸之姿躍然服上。因而它們雖為服飾,卻也是清代刺繡工藝水平的最高代表。因此,它們可說是清代服飾中的精品、世間的珍寶。
所以,某種程度上說,收藏一件龍袍,就等于收藏了清代300年的歷史。當然,現今市場因素也為其價值翻身助力。首先龍袍存世數量有限,且大部分集中于故宮博物院,民間品相完好的龍袍能保存至今實屬難得。在如此有限的數量下,藏家需求卻越來越大。其次,龍袍價值被低估,升值空間巨大。再次,龍袍無法偽造,偽品極易被識破。龍袍的制作工藝極其繁瑣,所費材料皆是當時時代最好的,在形制、制作工藝、裝飾圖案以及對于衣服的色彩上都規定得十分嚴謹苛刻。文獻都有詳細記載,稍有差錯即可斷定為假。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