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春洋:民族服飾文化的流失與保護(一)
年過五旬的張興嬌是貴州劍河縣苗族人,13歲開始向母親學習刺繡,但如今她兩個女兒已不愿意跟她學習這種技術了。讓張興姣擔憂的不僅是民間的東西越來越少,傳承了千年的手工藝也后繼乏人。張興嬌說,自己年輕時物質匱乏,要穿一件新衣服必須親自動手做,而現在買一件新衣服太方便了,哪還用親手紡紗織布做衣服?“這些工藝只到我們這一代人了”,張興嬌無不悲觀地說。不僅穿著民族服裝的人數在減少,傳統民族服飾生產技術也在逐漸流失。
祖居云南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云南大學伍馬瑤人類學博物館博士王志芬說:“我家鄉的年輕人已經不會做彝族傳統服裝了,我的一套衣服還是很小的時候媽媽手工縫制的,現在這種精湛的技術已經面臨失傳。”
畢業于中南民族大學的黔東南籍學生吳定霞說,在學校里看到表演時所穿的侗族服裝,根本不是侗族的。人們以為凡是包帕子有銀飾就是侗裝的,這是一個誤解。有些村寨年輕人基本不著本民族服裝,一律身著時裝,從服裝上根本辯不出族別。可是,近幾年來,這些民族村寨的年輕人又穿起了民族服裝,只不過像吳定霞說的“不倫不類”一樣,上身著民族服裝,下身著漢裝。
關于民族服飾的的走向,和張興嬌、王志芬和吳定霞有著相同看法的人很多。現在整個中國,所有人的服裝都西化了。不只是各個少數民族放棄了自己的民族裝扮,漢族也不穿自己的民族服裝漢服了。
民族服飾為何會走向衰落?
首先,隨著經濟的發展,各式各樣的服裝進入到民族聚居區,豐富的款式本身就對傳統的民族服飾帶來一定沖擊。 其次,與休閑運動服裝相比,民族服飾的穿戴比較復雜,有束縛感,還有不容易清洗和不方便勞動的特點。再次,民族服裝的制作時間長,成本比較高。苗族和侗族的傳統服裝,大多采用手工制作,制作一套服裝少則一個月、多則半年,而成本則在一千到三千元不等。
民族服飾作為民族文化的標志,是民族文化“可視化”的縮影,它承載著民族生存與發展歷史、宗教信仰、風俗習慣、生活方式、審美情趣、價值觀念等文化內涵。保護和傳承這一極具民族文化特色和學術研究價值的文化遺產,對于維護人類文化多樣性具有重要意義。那么民族服飾該怎樣才得到好的傳承、保護與利用?
柏林學院的奧爾格·費弗博士認為傳統服飾一旦離開其原生的土壤,或經過改良創造,就失去了“原汁原味”。他倡導少數民族服飾的原生態保護,讓其完全回歸故鄉,而不是拿到博物館展出或被時尚界國際化、現代化。
中國婦女兒童博物館李紅博士說:要傳承各民族獨一無二的服飾文化,尤其是瀕臨失傳的服飾制作技術,不僅是要使其成為完整的“標本”或“活化石”,更要讓其得到創造性轉化。通過“時尚激活”的方式,不僅可以擺脫被拯救的尷尬境地,還能使其成為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中央民族大學人類學研究所副所長潘守永說:“傳統服飾在歷史進程中的逐漸消亡是客觀的自然規律,沒有必要過于悲觀。我們一方面通過建立服飾博物館等方式來還原民族服飾的記憶現場,同時更要找到適當的傳承途徑,讓這些有著數百年歷史的文化在現代社會中重現生機。”黔東南州民族博物館研究中心副主任楊建紅也認為:目前民族服飾的傳承與保護需要通過兩種途徑相輔相承,一個是靜態保護,即博物館搜藏,將民族服飾原件原原本本地保留,供人們欣賞;還有一種是活態保護,對民族服飾進行改良,符合現代人的生活方式。
2003年,國家文化部、財政部正式啟動了 “中國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之后,國家又實施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程。廣西瑤族服飾、壯族織錦等少數民族服飾文化內容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這對民族服飾文化資源保護與開發起到了積極作用。在云南,一些民族服裝、服飾生產及相關企業被列為國家、省的重點扶持對象,逐步建立起了集生產、加工、制作、銷售為一體的服裝企業網點,為發展民族服裝、服飾產業奠定了基礎。在貴州黔東南,州政府按照“保護為主、搶救第一”的原則,積極組織文化工作者深入基層、深入苗鄉侗寨挖掘民族文化資源,認真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整理和申報工作;利用節慶搭臺,充分展示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通過民族文化開發旅游,增強少數民族群眾的文化自覺等。這是一場轟轟烈烈的民族文化傳承與保護,不僅雷聲大,雨點也大。這是一場民族文化的重構,在凱里、黎平等代表著現代文化的城市,抬頭低頭都都能看到苗侗民族元素。
貴州黔東南州發布并實施苗族銀飾刺繡地方標準,即:《地理標志產品黔東南苗族銀飾》、《地理標志產品黔東南苗族刺繡》。標準分別對苗族銀飾和刺繡的術語和定義、地理標志保護產品保護范圍、品種分類、命名原則、生產要求、產品質量要求、試驗方法、檢驗規則和標志、包裝、運輸、貯存的要求進行了規定。同時,還將苗族銀飾獲得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11種工藝作為苗族傳統工藝固定在標準中,另外,也把苗族刺繡分為了16大類,品種包括傳統刺繡工藝品和現代刺繡工藝品2類。除此之外,政府還通過培養民間銀飾刺繡制作藝人,鼓勵藝人學習技藝,并改良提高制作效率。
政府的高度重視,民間的熱情參與,是否標志著黔東南民族服飾傳承進入了一個中興時代?也不盡然。我們無法否認一個現象是,目前少數民族穿著本民族服裝的頻率、人數都在減少。缺乏群眾基礎,民族服飾的傳承與保護依然任重而道遠。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