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工細致的“洋垃圾”成服裝的專業市場
在江西南昌的朱紫巷社區里有一些不起眼的服裝店,所謂“外貿”服裝的售價可以低至10元至200元不等,貨色種類齊全,甚至有叫價高達8000元一件的皮草。記者假扮成顧客走進這樣的一家服裝店,一陣霉味撲面而來,成堆的衣服直接散堆在地上,顧客就在其中淘貨。
記者發現,這些店鋪的主要顧客是中年婦女,她們甚至很清楚自己購買的是境外舊服裝,卻并不介意這些衣服未經過清洗消毒,有的人還是光顧了十余年的老主顧。店主大多也不避諱貨源,更不愁賣不出去,“好款式放一兩天就被人挑走了”。
在廣西南寧的官塘市場,記者也發現好幾家這類舊服裝店鋪:散發著霉味的衣物堆在地上、塞在麻袋里,通常一個款式只有一件,有明顯的褪色、起球等穿著痕跡甚至污漬,售價低至10元一件,帶有外文商標。盡管店主聲稱這些服裝都是“外貿尾貨”,但種種特征均表明其為“洋垃圾”服裝。
廣東省陸豐市南部的碣石鎮是我國境內最大的“洋垃圾”服裝集散地。這個臨海鎮與香港的海上距離僅115公里。碣石鎮經濟基礎薄弱,加工銷售舊服裝啟動資金少、技術要求低、需求穩定,因此當地大量閑散勞動力以此謀生,逐漸形成全國聞名的“專業”市場。汕尾海關緝私局的一份調研統計顯示,在這個人口26萬的鎮上,從事“洋垃圾”服裝經營的就有萬余人。
清晨6點,在碣石鎮雙蓮市場周邊的小巷里,一間間民房拉開鐵閘,準備迎接來自全國各地的二手服裝“倒爺”。每道鐵閘背后都是一家集居住、加工、售賣功能為一身的“三合一”門店。各家門店分工細致,短裙、毛衣、外套、皮草,每家店幾乎只賣一個品類。店主直言不諱稱,這些主要是從日本、韓國等地進來的舊服裝。
記者調查發現,境外舊服裝流入我國市場大致可分為走私入境、轉運、加工、銷售等幾個環節,一般由不同團伙分別經營且單線聯系。近年來,在執法部門持續高壓打擊下,“洋垃圾”服裝的走私運輸路線更加多變,除了傳統上直接海運至集散地廣東陸豐碣石鎮外,還存在“越南-東興-廣州-陸豐”“香港-深圳(惠州)-陸豐”“越南-福建-陸豐”等跨區域線路,鏈條長,證據鏈閉合難度大,查處困難。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