純手工制作服裝會消失嗎
如今還有多少人還記得過去那些年我們穿過的“手工牌”服裝呢?
剪刀、軟尺、三角形的劃粉,針線在指尖飛舞、縫紉機踏板在腳下翻轉……對自治區成立后就在服裝廠工作的裁縫師何香蘭來說,今生的記憶離不開忙碌地剪裁、靠手工熬夜縫制成衣的年代。
“在那個年代很長一段時間里,市區里幾乎所有人的衣服都是在烏魯木齊四大服裝廠里做出來的,都是‘手工牌’的。”今年70多歲的何香蘭回憶道。
直到上世紀90年代末期,機器統一生產的服裝越來越多、款式也越來越新,大家更傾向于去商場試穿后購買衣服,而不是去裁縫店訂做。如今,烏魯木齊原有的幾家大型裁縫店都改制轉型做其它行業了,而更多的裁縫師則自立門戶,青睞于高端的“私人定制”。
手工剪裁被機器剪裁取代
9月16日,新疆都市報記者來到了位于烏市北京路的何香蘭家中。在一間臥室里,擺放著一臺縫紉機、一個案板、一個存放裁剪模板的箱子。家里的衣柜和床下堆滿了各式各樣的布料及線、拉鏈等制衣材料。
“你別小看這已經發黃的二十幾塊硬紙殼樣的裁剪模板,這可是我當年花了3個月通過自學、練習才做出的,用手工裁剪出衣服全要靠它們。”何香蘭說。
何香蘭告訴記者,當年她為了找份工作,去了烏市一家老字號服裝廠。“我還記得我做第一件衣服時,因為操作不熟練,做出的衣服背后鼓了個大包,自己穿上后覺得很滑稽,還忍不住哈哈大笑起來。”何香蘭笑著說。
在臥室的書架上,還放著一本泛黃的老式剪裁書籍。“我前幾天才聽兒子說,現在很多裁縫用的機器設備特別先進,不僅有電動縫紉機,還有大型的整燙機,甚至連剪裁都依靠電腦程序進行,我的書估計以后派不上用場了。”何香蘭有些失落地說。
昂貴的毛布早已“失寵”
“那時候自治區領導人去北京開人民代表大會,都會到我們廠里來做身毛布衣服。”何香蘭的同事吳桂芬一同接受記者采訪時,自豪地說道。
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如果誰能穿一套毛布衣服,不知會引來多少“羨慕嫉妒恨”。吳桂芬說:“當時一米毛布30元左右,相當于一個普通人半個月的工資。一般人都穿不起,就算勉強做得起一套毛布衣服,也只有逢年過節才會舍得拿出來穿。”
吳桂芬回憶說,過去人們奉行“新3年,舊3年,縫縫補補又3年”的穿衣消費理念,穿帶補丁的衣服很正常。而那時的布料顏色單一,多為藍、灰、黑,成分僅有棉料、呢料等數得清的幾種。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滌綸布、錦綸布等布料出現了,大家覺得新鮮,都買著做衣服。但那時毛布衣服仍是好東西。不過隨著布料種類和成品衣服的增多,昂貴的毛布因為顏色少、制作樣式老套,漸漸被人們‘拋棄’。”吳桂芬說。
如今,各類材質布料的衣服憑借著多彩的顏色、良好的質感早已取代了毛布衣服。城市居民衣著消費習慣基本上由“做衣穿”變為了“買衣穿”。
純手工制作旗袍、唐裝重回衣柜
手工剪裁的綢緞、手工盤扣、手工繡花……在剛剛過去的夏天里,烏市愛美女性刮起了一股熱衷穿著純手工縫制的旗袍“旋風”。
“前不久我還給同事的女兒做了一件旗袍,她說買的總是不合身。”何香蘭說,以前服裝廠接到唐裝、旗袍的訂單僅僅用于外貿出口,除此以外,就是成為愛好收藏人士壓箱底的藏品。
現在只要拿起筆,何香蘭仍能自如地在紙上畫出“云花”的圖樣。她解釋說,云花就是像云一樣的花樣,這樣的圖案要用縫紉機快速地在綢緞固定的位置扎出來。“說著簡單,但要做到非常難,那個時候只要沒事干我們就在畫云花圖樣,不然在縫紉機上絕對扎不出那個效果。”何香蘭說。
“我記得當年是我們給香港的一家企業做完大批的唐裝后,慢慢地身邊才開始有人流行起穿唐裝樣式的棉衣,后來是夾衣,再后來才有人穿旗袍,但一般都是在結婚時穿。”何香蘭說,如今,很多愛美的女性在日常生活中也穿起了旗袍,但現在會做旗袍的裁縫師越來越少了,合身的旗袍非常難買到。
“以前做一件旗袍需要200元左右,現在沒有1000元,好的旗袍是買不上的。不過現在大家穿衣服越來越多元化了,只要是美的大家都穿,這不僅是生活變好的表現,更是思想觀念的一種轉變。”何香蘭說。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