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裝成本與商場售價差高達8到10倍
在快時尚品牌的沖擊下,中國本土品牌在商場中,高價位、低性價比的模式越來越受到消費者的抵觸,在經濟增速下調期,中國本土成衣品牌不斷縮小戰線,甚至成為“僵尸”品牌,難覓蹤影。
業內人士告訴記者,服裝成本與商場售價高達8到10倍的差價,是造成國產服裝品牌畸形鏈條的重要環節。
隨著電商的興起,品牌商所承擔的物流成本也在擠壓著利潤,“現在產品放棄海運,通常用鐵路運輸,電商發展后,運費成本出現了上漲。同時運輸過程中,對溫度、震動和濕度都要進行監管,提高了企業物流成本。”佳能物流負責人柴丸茂透露,“鐵路運輸比航空運輸節省六分之一。”
“所以,各個環節的壓力,倒逼著中國成衣品牌在商場中標出高價。”夏華表示。
此外,一位知名孕嬰品牌創始人還向記者透露,“有一些商場,實際上是非常喜歡出售高價產品的,以顯示商場的高端,商場方面會要求我們這樣的品牌,再注冊一個高端品牌,類似的產品標高價在商場里面賣。”
時至年底,通常是商場服裝的熱銷時節,但是記者看到,北京高端國產成衣品牌的店面卻門可羅雀。
這些品牌通常的產品定價在1000元到4000元不等。
“已經有很多品牌消失了,因為銷售不好。”依文集團董事長夏華惋惜地說道,“一些品牌逐漸減少開店。”
有數據顯示,北京零售物業的空置率在10%左右。
對于原因,夏華表示,一方面是市場大環境造成的不景氣,另外一方面是服裝行業目前的發展模式導致整體成本較高。
另據知情人士透露,國內品牌進駐商場后,由于過高的進場費和流通環節,一般定價是出廠價格的8到10倍。
夏華分析稱,“除了各種稅負之外,中間環節過多,造成了商場中成衣價格過高的局面。”
中國品牌進駐商場需要按照銷售額的一定比例交給商場作為場地租金,同時,商場各種促銷活動需要積極參與,同時為了解決店面位置等問題,品牌商繳納的“潛規則”費用也不計其數。
一個時尚成衣品牌只是希望能夠在LV旁邊的位置開設自己的專賣店,但是與商場管委會和目前租用的品牌商議,卻因“轉讓費太高”只好另謀他處。
與這些高昂費用不符的是,中國的店面擁有者為品牌商提供的服務卻非常低劣,“進場費”等各種關系的維護費用讓品牌商所剩無幾。
在每年的兩會上,均有品牌商的代表指出,“為什么中國的服裝產品漲價這么厲害,在世界上看都是非常貴的?商場的費用就非常驚人。”
一位奢侈品牌的中國區總代理給記者算了一筆賬,“服裝出廠的價格是三成,商場的租金和各種關系的維護費用需要三成,剩下三成是人工和物流倉儲的成本,僅有一成落進品牌商的口袋。”
但是,即便這一成的利潤也在遭遇擠壓。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