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服裝鞋帽網首頁 > 正文
女鞋之都強化產業支撐 開辟新空間
“三個集中”是成都市推進城鄉統籌的核心內容。 何為“三個集中”?即工業向集中發展區集中、土地向規模經營集中、農民向集中居住區集中。 “三個集中”的實質,是要優化資源配置和更好地調整產業結構,通過產業良性互動發展,為城鄉統籌戰略的實施提供經濟動力,并在此基礎上推動農民生產生活方式的轉變。 2006年,成都市三次產業比例由2002年的8:455:459調整為7:441:489,農業保持穩定發展勢頭,工業效益持續增長,第三產業加速發展。產業結構的優化,為以工促農、以城帶鄉提供了強大支撐。成都市委常委、副市長孫平在接受采訪時說,城鄉統籌的核心是產業的發展,只有實現城鄉產業協調發展,才能實現城鄉共同繁榮。 布局優化增強帶動力 “原先來了一個項目,各個區縣甚至核心城區都搶著要,現在總算能直接對號入座了。”2004年,成都市開始推進工業向集中發展區集中,才有了成都市經委主任戴曉明說的“對號入座”現象。 2003年之前,成都的工業布局特點是散和小,全市共有各個級別116個工業開發區。這些開發區結構水平低、基礎設施配套上不去、財力普遍較差,還浪費了大量的土地資源。不改變工業發展格局,不進行技術改造,很難提升產業層次。成都人詼諧地形容當時外地客商來工業區投資的情況,“見了面,換了片,吃了飯,斷了線”。 成都的發展不能攤大餅!2004年,成都市出臺《成都市工業發展布局規劃綱要(2003年—2020年)》,進行以東郊工業結構調整為核心的舊工業區調整改造、新工業集中發展區建設,積極推進工業向集中發展區集中。 電子信息產業落戶高新區;工程建筑機械以龍泉驛區、新津縣為區域重點來布局;冶金產業瞄準了青白江區和金堂縣……這次規劃將116個工業開發區整頓規范為21個工業集中發展區,完全按功能分區,突出產業特色,形成錯落發展格局。打造電子信息產業、機械產業、醫藥產業、食品加工、冶金建材、石油化工等西部“六大工業基地”,逐步形成高新技術產業、現代制造業、特色產業三大工業經濟區————成都未來工業發展布局的藍圖業已呈現。 在這藍圖中,東郊工業區的結構調整繪下了濃重的一筆。 2000年,東郊169戶規模以上企業一共虧損5979萬元。2001年8月,東郊企業開始走出東郊,向新都區、青白江區、高新區、成都經濟技術開發區轉移!這次結構調整涉及169戶企業和13萬多職工。這并不是一個簡單的搬遷過程,它還伴隨四個結合:結合結構調整,技術改造;結合環境保護,節能減排;結合對外開放、合資合作;結合當地老百姓就業和當地經濟發展。 2006年,搬遷后投產的120家企業實現銷售收入突破300億元,遠遠超過了之前東郊全部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年銷售收入的總和! 工業的集約發展為成都帶來了顯著變化。首先,各區縣從招商引資的無序競爭狀態過渡到了按產業定位來招商選資的有序競爭模式。其次,企業搬遷到新規劃的工業集中區后,構筑起強大的產業支撐,為區縣的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創造了條件,有力地促進了當地的“三個集中”。因為工業發展集中區承載能力的增強,2007年1至9月,成都一共迎來了1300個招商引資項目。與此同時,工業向園區集中后形成了聚集的洼地,提供了大量的就業崗位,吸納了大量的農村剩余勞動力成為產業工人,而聚集的人氣又帶來了服務業的興盛。 可以說,通過二產的發展,支持了一產,繁榮了三產。2006年,成都市全口徑財政收入達到489億元,2007年1至10月份,這一數字達到710億元。 農業升級產生新效益 凝著水汽的房間內,立體式種植的芽苗菜細長而挺拔,滿目的綠色、蓬勃的長勢讓人賞心悅目————這便是劉紅宇的“植物工廠”。種植車間采用了計算機全程調控的智能化栽培,一旦室內濕度偏低,每層的噴頭就開始自動噴射水霧。 劉紅宇2003年畢業于四川大學華西醫學院。2006年6月,他把幾年來積累的資本全部投入高科技農業,在成都市新都區成立了廣天農業高科技有限公司,投身現代農業。 “我的芽苗菜采用無土栽培技術,用地下水澆灌,完全達到了有機蔬菜的標準。除了黃豆芽、綠豆苗,還有香椿苗和葵花子苗,都能直接食用。”劉紅宇隨手拿了一棵綠豆苗放入嘴里。第一批芽苗菜進入市場時很快就被搶購一空。如今這座小型植物工廠日產各類芽苗菜1000公斤,400平方米的車間實現了傳統種植方法下50畝的產量。這些芽苗菜由專門的公司負責配送,采收當天就進入成都的大型超市和餐館。2007年10月,劉宏宇的芽苗菜獲得了首屆中國成都國際農業博覽會金獎。 在廣天的蔬菜基地,不時可以看到工人忙碌的身影,這30多名工人都是當地的農戶,在將自己的土地以每畝每年1000元的價格出租給廣天公司后,又被公司以600元每月的工資請到廠里打工。 廣天高科技農業園是用現代科學技術改造農業的一個成功案例,也是成都市開拓現代農業新局面的優秀樣本。現代農業作為產業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農民就業增收的基本途徑。 成都市委副秘書長、市農委主任金嘉祥總結了農村工作的兩個難點:“難點之一是增收乏力,之二是人口增多不能充分就業。”而要解決這兩個問題,一定要跳出“三農”解“三農”。統籌城鄉發展,把“三農”問題放在全新境界來研究,放在全局考慮,放在各級黨委、政府推進經濟社會發展重中之重的地位來謀劃,不僅僅把大力發展現代農業作為建設新農村的關鍵點,而且要將其作為拉動內需、促進城鄉建設一盤棋的重要環節。 加速推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跨越,通過農民轉移、土地流轉,實現規模經營,大大提高產業附加值,促進農民增收和現代農業的發展,成為成都市舉全市之力的工作重點。 在新的發展理念的引領下,成都市的現代農業發展勢如破竹: ————建立現代產業體系提升農業。糧食綜合生產能力、農產品加工水平進一步提高,全市農產品加工企業發展到579家,農產品交易市場發展到315個; ————用現代經營形式推進農業。農村新型集體經濟加快發展,農業規模經營水平明顯提高,農民生產方式加速轉變。截至2007年9月底,全市農村新型集體經濟組織發展到614個。 ————用現代科學技術改造農業。組建了集科研、教育、培訓、推廣于一體的成都市農林科學院,全市建立農業片區服務站264個。 ————用現代人才支撐農業。實施新農村實用人才培訓工程,開展農民實用技術培訓80萬人次。 從千家萬戶的農民面對千變萬化的市場,到如今專業化的公司應對千變萬化的市場。實施城鄉統籌戰略的4年,也是成都“三農”工作力度最大、農業發展最快、農民得實惠最多、農村變化最大的4年。2006年,成都市農、林、牧、漁業總產值3275億元,比2002年增長306%;全市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4905元,比2002年增長452%,城鄉居民收入比縮小至258:1。 統籌互動夯實動力源 在城鄉統籌的大背景下,成都自然地形成了三次產業良性互動的格局。成都市武侯區的鞋業集群,正是一個縮影。 開闊的廣場、時尚的建筑、醒目的LOGO和隨處可見的女鞋廣告牌,讓進入武侯工業園的人仿佛置身一個巨大的商貿城。成都武侯工業園管委會主任何長見開門見山:“武侯工業園,就是武侯推動城鄉統籌最大的載體。” 武侯區的簇橋和金花鎮聚集了很多制鞋企業,在這個產業基礎上,武侯區成立了中國女鞋之都工業園,并于2007年8月和武侯科技園合并為武侯工業園。如今,以武侯工業園為中心聚集了專門服務于制鞋企業的原材料供應、人員培訓、信息咨詢、貨物配送、印刷包裝等企業,還有4家原輔料市場、10所制鞋技術培訓學校以及160余家物流運輸企業,產業鏈條初步形成。 事實上,鞋業對武侯區財政的貢獻并不多,但區委書記劉守成算了另外一筆賬:目前整個產業聚集就業人數30萬,預計到2010年,能解決100萬人的就業。以武侯工業園為中心,整個鞋業產業鏈條能實現上億元的產值。 確實,武侯工業園的發展給當地的農民創造了很多就業機會,為武侯區成功打造“充分就業區”立了頭功。從2003年開始,武侯就有組織地培訓農民推進就業,提出了“三個同步”:企業改制與分流人員培訓再就業同步,土地征用與農民就業培訓同步,項目引進與擴大就業同步。用劉守成的話說,就是:“不要就工業說工業,就農業說農業。” 2007年6月,成都市站在統籌全市城鄉產業發展的高度,出臺了新的《成都制鞋產業集群發展規劃》,提出中心城區武侯要發揮在人才、信息、經濟、物流方面的明顯優勢,做制鞋產業鏈的“頭腦”,把生產基地轉移到遠郊區縣崇州市和金堂縣,形成一個鞋業總部基地加上兩個制鞋工業園的“一都兩園”新格局。在這個格局中,武侯工業園區將著力打造鞋業研發、貿易、培訓、信息、展示五大中心。記者看到,鞋材交易中心、鞋王大廈、星級酒店、配套服務式公寓等項目都在如火如荼地建設中。而承接制造環節的崇州和金堂,則迎來了從未有過的發展新機遇。 三次產業互動的漣漪,掠過武侯工業園,蕩漾在期盼發展的遠郊區縣,使更多的人看到了協調發展的美麗波光。 “推進‘三個集中’,做大做強產業支撐,是成都推進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的基礎和根本動力。”成都市市

世界服裝鞋帽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世界服裝鞋帽網sjfzxm.com"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世界服裝鞋帽網所有,轉載請注明"來源:世界服裝鞋帽網sjfzxm.com",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