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離香港時裝周有多遠
并不被熱捧的香港時裝周,或許正是上海時裝周未來的發展目標。
7月5日開幕的香港春夏時裝周與往屆的規模類似:為期4天的時裝周和相關展會吸引到了1700家的參展商,超過5000名來自全球的專業買手,涉及的領域除了品牌成衣,更有面料、配飾、紡織生產等眾多行業。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時裝周專門為來自大陸的參展商劃出了區域,專供來自杭州、嘉興、寧波、紹興和溫州5大地區的參展商布展。也與往常一樣,作為全亞洲最大的時裝周之一(另外則是風格更加鮮明的東京時裝周),即便你很留意身邊的時裝雜志或是網站,也很難發現連篇累牘的專題報道。其原因大概有二。一則香港時裝周目的明確,即以交易為主。在香港時裝周上亮相的設計師多來自亞洲各地,挑選標準并不強求其是頂級大牌或者風格前衛,相反更偏向適合日常穿著的品牌。經常有來自印尼、泰國的設計師們在香港時裝周中亮相,并因此吸引到亞洲其他地區或者是來自北美和歐洲的時裝買手,從而有機會進入全球的銷售渠道。這種鼓勵交易的風格,并不太受時尚媒體們的青睞。
二則,這些年我們時尚媒體的編輯取向就是吹捧奢侈的國際大牌與推廣原創,兩手抓。于是讀者們要么看到的是來自四大頂級時裝周的最新消息,觀賞著不僅貴而且常常是無法穿著的超前時尚,時裝編輯們則再把這些潮流分解動作反芻之后再教給讀者怎么才能又跟風又穿得出門。要么則是反復推薦兩只手數得過來的我國優秀原創設計師們––畢竟,在國產設計師總量極其有限的情況下,每年要挖掘出一兩顆新星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前者直接導致了讀者時裝審美的同質化––要么日韓風,要么歐美范兒,城市里最時髦的人也不過如此。即便是走在最洋氣的南京西路街頭,路人的風格也往往近于雷同,難得能看到幾個搭配富于創意又極具個性的例子。后者則在不斷炒著冷飯的過程中,捧紅了諸如“疑似抄襲”的郭培等“著名”設計師。當然,這絕不完全是媒體的錯。這背后,反映著整個時裝產業的創造力和容量的制約。
許多人都喜歡拿上海與香港相比較,而本城也常宣傳將以創意時尚之都作為發展目標,希望重現東方明珠的盛景。的確有不少人也對此深具信心。比如,在房地產調控政策一日重似一日的現在,仍有不少在滬的香港同胞們摩拳擦掌準備添置不動產,因為,“與香港比起來,上海的房子真不算貴”,而且,“未來上海一定會全面超越香港。”說到未來,如果不加期限,這種希望恐怕也算不得過分,但僅就創意時尚行業來說,這差距恐怕不會低于10年。
以時裝周為例,國內比較大型的也有北京的中國國際時裝周和上海時裝周。其中上海時裝周還曾經邀請到法國高級時裝工會會長攜包括Sonia Rykiel,Jean Paul Gaultier等大牌前來參展,當年曾一舉提高上海時裝周的江湖地位。然而事實證明,那幾屆上海時裝周的大秀與after pary僅僅成為了全上海時髦人士年中無休party中的幾場。那時的時裝周在復興公園的帳篷中舉行,不少觀眾在看show結束后直接殺入隔壁的錢柜或是公園另外一角的當年上海最時髦的夜店Park 97。除了成為各色人等的party談資外,這些大牌的fashion show也并沒令上海因此成為國際化的時尚中心––靈光乍現的高調之后,上海時裝周便一蹶不振。即便是和后來居上的北京國際時裝周相比也頗為遜色,后者每年至少都可以吸引到如祁剛等大多數國內知名設計師每季的新系列發布。
事實證明,時裝周的影響,除了門面上的大牌發布會,更需要廣泛的行業基礎。設計師們的生存環境,本土品牌的蓬勃發展,面料設計等上游產業的水平和規模,分銷商買手的成熟度,消費者們的消費能力與審美習慣,以及設計產業的教育發展––所有這些的總和,最后才能引發創意產業的無限活躍。當我們的商場里能隨手看到個性鮮明卻未必知名的本土品牌,買手們不再根據品牌catalogue的標準搭配而是具有個人的專業審美與商業判斷––到那時,或許我們也會擁有全亞洲甚至全球都“無法忽視的”時裝周。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