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奧地利擬提名新的高關注度物質
2010年7月13日,據CHEMICAL WATCH的消息,奧地利在歐洲化學品管理局網站平臺Registry of Intentions欄目上提名了兩項CMR(致癌、致畸和生殖毒性)物質進入高關注物質(SVHC)候選清單:2-乙氧基乙醇(2- ethoxyethanol)和2-甲氧基乙醇(2-methoxyethanol)。
德國表示也將提名三項物質進入SVHC候選清單,這三種物質同屬PBT(持久性、生物累積性和毒性)類別,分別是:1,2,4三氯苯(1,2,4 trichlorobenzene)、1,2,3三氯苯(1,2,3 trichlorobenzene)和1,3,5三氯苯(1,3,5 trichlorobenzene)。
據悉,德國和奧地利都將在8月2日提交卷宗。
2008年歐洲化學品管理局(ECHA)為歐盟成員國和歐委會提交C&L物質及SVHC物質卷宗專門設置了Registry of Intentions欄目。此欄目增強了REACH管理措施的透明度和確定性,避免了成員國的重復工作。
補充:
看似無關的人民幣升值與中國勞工糾紛,卻給英國服裝業沉重一擊。據英國《金融時報》報道,受英國債務和中國勞工糾紛等因素影響,英國服裝成本將出現20多年來最大增幅。
《金融時報》援引零售業研究機構Verdict預測稱,今年英國服裝價格將上漲4.4%,創下自 1986年以來最高水平。Verdict咨詢總監尼爾·桑德斯(Neil Saunders)表示,盡管這會給消費者帶來額外的壓力,但服裝價格不可能永遠下跌,未來幾年只會不斷上漲。
報道指出,消費者已經習慣了低廉的衣服價格,且由于財政緊縮措施將導致個人收入減少,將加劇民眾對通脹率的擔憂。有英國主要零售商高管表示,整個行業價格都將不可避免地上漲。
由于去年來自美國訂單縮減,給英國零售商“乘虛而入”的機會,與中國供應商達成了頗具競爭力的協議,抵消了英鎊貶值帶來的成本上升,但現在中國勞工糾紛使得工資上漲,勞動成本增加,擠壓了優惠空間。
Sanford C. Bernstein分析師盧卡·索爾卡(Luca Solca)指出,英國零售商正在遭受英鎊貶值和人民幣升值的“夾擊”。
其實不僅僅是英國,一直偏好于“中國制造”的美國消費者也面臨著物美價廉時代的終結。路透社曾報道,一美國零售業高管表示,人民幣升值、初級商品價格提高以及中國工人薪資上漲,都提供了中國產品的制造成本。由于中國基礎設施和就業隊伍已經有了一定規模,所以不會有大批企業撤出中國,而這將導致西方消費者要花更高的價格來購買服裝和電子商品等。
但當英國消費者在感嘆物品不再廉價時,其實更應關注其“消費稅”。根據英國的財政緊縮計劃,消費稅從2011年1月4日起將從目前的17.5%上漲到20%,從而能增加超過130億英鎊的稅收。有分析指出,此舉將致使零售商要么自我消化成本,要么將其轉嫁到下游供應商,而消費者必將受到影響。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