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ra等快時尚巨頭觸網:先上馬再完善
還未在網上售出第一件T恤,國際快時尚巨頭Zara在互聯網就已經擁有巨大的影響力,與其他很多時裝業零售商相比,它擁有更多的Facebook追隨者,在 iTunes上也提供了更多的應用程序供下載。但是只有在本周四當這一Inditex SA旗下的旗艦品牌的第一家網店開通后,考驗才真正開始。
據研究公司Sanford C. Bernstein預計,這家西班牙的時裝制造商三年后每年的網絡銷售量將會達到20億歐元,或25億美元。與其最接近的競爭對手Gap Inc去年的網店和商品目錄銷售的銷售額為11.2億美元,占其全美銷售額的8%。
快時尚品牌紛紛觸網
Inditex集團旗下龍頭品牌,西班牙低價時裝巨頭Zara將于9月2日在六個歐洲國家開設網店,希望能夠通過這個一眾競爭品牌已經進軍的渠道促進其營業額。首批登陸的國家包括:西班牙、德國、法國、意大利、葡萄牙和英國,這幾個國家的銷售額約占其總量的40%。到2011年則輪到美國、日本和韓國。
此舉是在一眾時尚巨頭爭相發展互聯網業務的背景下應運而生。世界排名第二的服裝巨頭美國Gap集團在8月12日開始將其網店業務擴展至美國之外的55個國家,并承諾在2010年底前增加至65個國家。
世界排名第三的瑞典H&M集團早在1998年就已經在德國等七個國家開展網上銷售,集團計劃在9月16日進軍另一龍頭市場英國。
Zara是最后一個觸網的時裝品牌?對于這個以快時尚著稱,每隔兩周就全面更新貨架的時裝品牌來說實在有點出人意外。
但或者是過去的時機尚未成熟,時裝現在才開始吸引網絡消費者。
根據業內人士估計,2009年的服裝銷售量只占西班牙全年電子商務營業額的2.5%,在法國也只占5.6%。
西班牙的另一低價時裝品牌芒果(Mango)也早在2000年就已經上網,但它在這個渠道的銷售額也只占其總收入的1%而已。
Gap表現則較佳,去年錄得11億美元的網絡銷售額,占其營業額的7.7%,但這是在美國這個相對成熟的市場。
芒果預計三年內的網絡銷售額將會增加六倍,互聯網之風開始大行其道。
服裝網購市場比較成熟
市場調查公司尼爾森(Nielsen)最近在55個國家進行的一次調查表明,在網民們希望購買的產品之中,服裝名列第二,僅次于書籍,排在機票之前。
法國時裝研究所顧問NathalieGennérat表示,Zara觸網“可謂萬眾期待,因為現在互聯網服裝銷售正是盛行一時”,她指出在英國,接近10%的服裝銷售都已經是通過網購。
她還指出,以前“還存在一些障礙,特別是試衣”,這在虛擬網店中是無法實現的。
Forrester公司分析師JacquelineAnderson表示,“此外還有運費問題”以及退貨問題,但“現在的企業更急顧客之所急,它們會按一定金額以上免收運費或改善退貨方式”。
Zara表示希望“能夠將其店鋪購買經驗復制至互聯網”,100%的產品都在網店銷售并與實體店采用同樣價格,公司將此網店擴展至品牌目前所在的全球77個國家。
據悉,在GAP北京和上海門店開業后,其在中國市場的網購渠道也將開通,這會使其他城市的消費者可以同步購買GAP的商品。
觸網不會導致實體店淘汰
品牌可謂萬事俱備,只欠東風:它2009年在Facebook推出的網頁目前共吸引440萬粉絲。專門介紹品牌時裝的的iPhone應用程序也已下載2百萬次。它的官方網站雖然并未提供購物服務,但在2009年仍然錄得3350萬次訪問。
Inditex集團將其視為“關鍵一步”,認為這個可通過手機瀏覽的網站并不會導致實體店的“淘汰”,相反卻會“增加銷量”。
Zara的營業額占Inditex集團收入的四分之三,集團旗下還有MassimoDutti等另外七個品牌,但其市場知名度遠較Zara為低。
{page_break}
思考
傳統企業觸網成功率很低
對于傳統服裝企業來說,網絡銷售依然停留在低水平。業內對中國服裝企業電子商務的應用做了一個相應的調查,結果令人遺憾。截至2009年3月,“有獨立的專門負責電子商務規劃、銷售或拓展的部門”的服裝企業只占29.2%,“沒有獨立的部門,但有專門的人員負責”的企業占到24.0%;“除了IT專業人員外,沒有具體的電子商務規劃、銷售、拓展人員”的企業占比5.4%;“沒有IT專業人員,也沒有電子商務規劃、銷售、拓展人員”的服裝企業竟高達41.3%。而即便是在已經開展電子商務的企業中,也僅有不足三成的單位專門設立了電子商務相關部門。此外,傳統服裝企業對于電子商務應用的資金投入則更是不足。電子商務相關基本建設投入在1萬元以下的高達29.8%,如果擴大到每年的投入在5萬元以下,則這類企業的比例更是高達73.5%。這樣的投入顯示企業并沒有將服裝電子商務的開拓放到戰略的位置。
擔憂:對線下造成沖擊
那么,對于傳統的服裝企業來說(主要是針對擁有線下渠道的服裝企業)來說,之所以對網購渠道不“感冒”,除了沒有認識到其重要性外,關鍵是擔心網購渠道對線下造成沖擊。因為對于實體企業來說,最害怕的無非是三件事情:經銷商私自降價,擾亂價格體系;竄貨,擾亂渠道體系;假貨,擾亂市場信心。
許多傳統的服裝企業,在網購服裝剛剛興起之時,就飽受這樣的痛苦。比如李寧,據說2008年初,李寧官網開張時,在網上叫賣著形形色色李寧產品的小店,有700家之多。
“傳統品牌企業擁抱網上銷售,有好下場的似乎不多”,資深電子商務人、MMbuy購物網CEO林文欽就曾撰文指出,“僅少數企業能解開虛實整合的珍瓏棋局。”林文欽分析認為,所有傳統品牌企業投入網購渠道的失敗都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比如,把傳統知名品牌原封不動搬到網上賣;傳統品牌在網上與實體渠道價格同步,銷量奇差無比;傳統品牌在網上比實體價格低,引起實體顧客抱怨,經銷商抗議;傳統品牌網購進退失據,最后屈服于經銷商壓力,價格統一,于是網站成為了價目表,成了擺設。
對于傳統服裝企業來說,由于利益鏈較短和渠道直流的特性,使得網絡渠道天生就比傳統渠道成本低,如何避免線上渠道對線下渠道的沖擊,使二者能夠互相補充,成為了能否啟動并發展好自己公司網購渠道的關鍵。畢竟對于企業而言,一個新興模式的出現,逃避不是辦法,唯有掌握要駕馭它的技術為我所用,才是上策,不至于在將來的發力中戰略失據。
解決方法
模式1:不同渠道區分品牌
模式2:線上渠道賣線下的國際商品模式3:限時特賣
不同渠道區分品牌,這是目前很多傳統品牌企業采用的策略。比如羅萊家紡推出的針對網購的 LOVO品牌;華潤家紡推出的網購品牌luxlulu;美國著名流行女鞋品牌哈森也是專門為網絡渠道自創了梅森之邦。這種創立新品牌的做法,雖然起步較慢,培養需要時間,但是長遠看效果值得期待。
模式2:線上渠道賣線下的國際商品
線上渠道賣線下的國際商品也是策略之一,這是由于很多實體知名品牌,尤其是較為高端的國際時尚品牌,習慣了讓顧客錯過了就買不到的感覺,輕易不會讓這些品牌進入網購渠道。
模式3:限時特賣
還有一種策略是限時特賣,這是現在一種很熱門的運營模式。它的網站不會是傳統的目錄形式,而是一檔一檔地進行銷售,每個時段或者每天、每周只針對它的會員推一檔促銷產品,活動結束就取消。這種模式在歐美比較流行,比如Gitt Groupe。在國內比如ihush俏物悄語、VIP特賣會等網站。這種模式既能夠在極短時間內進行密集出貨,又能夠不對線下渠道造成影響。
提醒
具體落點決定服裝網購勝敗
對于企業而言,首先應該明白電子商務對于企業的價值究竟意味著什么。既不能漠然視之,也不能一窩蜂扎堆,關鍵是要弄清自己在電子商務上的戰略定位是什么。就如業內人士所指出的,優衣庫上電子商務,是為了提高終端的覆蓋能力;寶潔上電子商務,是為了滿足現有消費者的新需求等。如果企業只是籠統地說做銷量,而沒有落實到具體的價值點,那么市場戰略的準確性將會大打折扣。
專注于數據庫營銷的上海慧漁咨詢的周松華對筆者表示,開發網絡銷售的最終目的不是犧牲傳統渠道,而是利用網絡提升整體的銷售額和利潤。“當我們制定網絡銷售策略時,要站在更寬泛的角度開發利用網絡,才能設計出賺錢的網絡銷售模式:網絡作為成交渠道,作為推廣渠道,作為客戶引導和培育渠道,還可以作為客戶維護和重復購買渠道。”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