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價“硬”上漲之后或引發服企漲價潮
據中國棉花價格指數顯示,標準棉價格已經從2009年12831元/噸的均價,上漲至今年7月的18165元/噸。
顯然,中國的大型棉紡商們在近一輪農產品“高燒”中,覓到了賺錢的黃金機遇——由于棉紗和棉花價格持續上漲,企業數月前用較低價格收購囤積的棉花,數月后不論是加工成紗銷售還是直接倒賣,都能獲得不菲收益。與此同時,原材料的漲價正不斷向織布、印染、服裝等下游產業傳導,相關企業的利潤正逐漸被“吞噬”。
大企業囤棉炒作
浙江一家大型棉紡企業人士近日透露,棉紗的銷售利潤比去年翻了10倍,這樣10年未遇的高額回報受益于棉花、棉紗價格的暴漲和企業囤積棉花后低買高拋的操作。
上述棉紡企業人士透露,今年以來32支棉紗的銷售獲利一般在5000—6000元/噸,被業內認為是10年來的最高水平。而就在2009年,棉紗的銷售利潤僅500—1000元/噸左右,企業只是微利維持運轉。
這些翻了數倍的收益中,相當一部分來自于囤棉。在高額回報的刺激下,棉紡企業今年的囤棉量也達到了歷史高位。
一位為數家棉紡企業做操作咨詢的人士告訴記者,大型的棉紡企業大部分是在囤積棉花,而棉紗則多是囤積在棉紗貿易商、經銷商這類的中間環節。“整個操作無非就是先囤積,再設法抬高價格。”他說,囤積要求的資金規模,使得小型的棉紡企業們根本無力參與這場“盛宴”。
實際上,去年以來的儲備棉拋售中,山東一些國資大型紡織企業的操作手法就備受爭議。上述咨詢人士說,這類大企業在儲備棉競拍中推高價格,以此影響市場的現貨價格,再把早前低價購進的棉花借機變現。
正在進行中的60萬噸儲備棉競拍,成交價基本在18200—18300元/噸左右,遠遠高于政府設定的競拍底價16500元/噸。
“近年來,大的棉紡商基本已經把之前投在房地產等領域的資金全部抽離,用于炒作棉花。”上述人士表示,雖然業界判斷參與棉花炒作的還是以行業內的資金為主,但也有浙江等地的游資通過一些咨詢投資公司介入獲利。
今年初,新疆浙江商會就估算至少有100億的浙江民資撤離山西煤礦和國內房地產轉戰新疆棉花市場。
補貼政策尚未用足
雖有炒作因素,受訪的數位業內人士還是將棉價大幅上漲的根本原因歸結于供求關系。第一紡織網分析師汪前進說,資金的炒作,僅僅是加劇了棉花市場供求不平衡的現狀。
中國棉花協會秘書長高芳曾分析,業內和政府各部門會商的本年度(2009年9月—2010年8月)棉花產量預計在700萬噸左右;消費量預估數在950萬—1000萬噸左右。那么本年度的用棉缺口大約有300萬噸,需要依靠進口或政策拋儲來彌補。
實際上,中國的棉花供求雙方的統計數據一直存有很大爭議,對供求缺口的估算也從300萬噸到500萬噸不等,不過2009年度棉花的減產卻是看得到的事實。
{page_break}
山東德州棉花協會的秘書長馬俊凱告訴記者,2009年德州地區的棉花減產幅度就接近30%(對比正常年份),減產除了天氣原因,也由于棉農們發現這兩年種棉的收益不如種植小麥和玉米,以致棉花種植面積的縮減。
馬俊凱剛剛完成的調研顯示,10月新棉全面上市之際,如果籽棉的收購價格不能超過3.7元/斤,也即意味著農民這一年種棉的收益還是不如種糧食,明年的棉花種植面積還將繼續縮減。
由于棉花被納入經濟作物,并不享受小麥、玉米等糧食作物的托市政策,針對棉農的最低保護價政策也還遙遙無期。
農業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研究員杜敏說,實際上,中國的入世協議允許中國對棉花實行8.5%以內的微量補貼,測算下來,每年這一補貼的上限額度大概在50億—60億人民幣左右。遺憾的是,這一補貼量遠遠沒有用足,以2009年為例,政府僅僅對棉花投入了總計13億元的良種補貼。
或引發服企漲價潮
廣東省紡織品進出口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凌方才表示,棉花價格上漲已經造成了很大的影響,會直接影響企業的生產成本,進而導致企業利潤的下降以及企業競爭力的下降。
據東莞紡織服裝行業協會秘書長潘日暉介紹,實際上,棉花價格上漲已經近一年。由于棉花占一般服裝成本的40%左右,根據測算,棉花價格上漲5%,企業利潤就會下降2%。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我國紡織行業的企業利潤非常薄,甚至低于3%,因此一旦棉花價格大幅上漲,企業只能選擇提價。但在全球經濟低迷的背景下,消費者本來就捂緊錢包,提價也顯得很困難。
東莞市虎門國際布料交易中心相關負責人黃義紅告訴記者,自去年10月份開始,棉花便逐步呈現漲價勢頭。隨著紡織服裝業淡旺季及棉花產量的變化,棉花價格每年、每季都會出現不同程度的變化,但是像今年這種價格“暴漲”,相當罕見。“沒有料想到的是,價會漲這么多,這么快。”黃義紅說。
“現在只是冬秋季服裝制造初期,往后走一兩個月,才是真正的需求量大季。”據虎門一個織布企業負責人肖先生介紹,需求量大必然造成價格更高,服裝漲價已成必然。
東莞市冰晶怡人服飾有限公司老板賀衛紅稱,數據好看,材料漲價,服企可以通過終端漲價來轉移成本,最終為棉花買單的只可能是消費者。他預測,下半年的服裝出廠價漲幅至少在15%以上。
后市價格仍居高位
“棉價下跌的空間有限,而后市走勢,則要考慮到天氣因素以及下游需求等多方面的情況。”廣發期貨分析師劉清力告訴記者。“從需求來看,現在全球經濟正處于復蘇之中,我國紡織品出口正在逐步恢復,棉花需求量有望繼續穩步上升。”
根據USDA7月預測,下年度中國棉花產量在718.5萬噸,消費量仍維持在1066.9萬噸的高位,產消差348.4萬噸,缺口擴大21.8萬噸。
而下年度國內棉花的缺口主要靠進口來補給。中糧期貨分析師李加貴認為,但是目前國儲棉儲備不多,下年度再拋的可能性幾乎為零,而且棉價一旦降低,收儲措施將即刻啟動。因此,下年度中國的棉花缺口將極大地依賴進口棉來補足,1/3的棉花需求量需要靠進口來彌補。這樣一來,棉價的主動權將更多地掌握在外商手中,國內的調控余地將縮小。
李加貴還指出,即使后期天氣狀況良好,下年度棉花豐產,全球棉花庫存消費比仍會在低位徘徊。另外我國的棉花缺口仍維持在高位,國內外的棉花不排除出現聯動上揚的局面。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