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派服企”18年做了6次新娘
“18年搬了6次廠,平均每三年搬家一次,如此折騰,企業如何做大做強?”重慶渝派服裝協會會長鄧毅最近很郁悶,由于現在廠房所在地馬上就要開發了,他不得不尋覓新的落腳處。
類似鄧毅的遭遇,在重慶服裝業界并非個別。據統計,僅渝派服裝精品城里,有自己品牌、上一定規模卻面臨搬遷的企業至少有300家。
近日,在重慶朝天門服裝批發市場,許多老板告訴記者:“我們現在不缺資金,也不缺全國營銷網絡,連國外訂單都有,就是不敢做大了,因為沒有場地扎根!”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盡管近年來渝派服裝發展迅猛,但由于多數居無定所,各自單打獨斗,加之技工短缺,渝派服裝要想做大做強并不是一件容易事。
上千家服企“落地”難
重慶個協渝派服飾協會秘書長李勇稱,重慶本地的服裝加工企業有3000多家,而擁有產權廠房的不超過200家。許多企業都是哪里有空當就往哪里鉆。
記者了解到,城市擴容,土地開發速度加快,是造成重慶服裝業不得不一次次面臨搬遷的直接誘因。近年來,隨著渝派服裝的崛起,大批企業逐漸向正規軍發展。但在重慶市,服裝類專業的工業園區并不多。規劃的一些服裝基地由于種種原因,無法形成規模效應,剃頭挑子一頭熱,最終無疾而終。一方面大量服裝企業找不到合適的廠址,而另一方面,一些規劃的服裝園區,無法吸引企業入駐,形成惡性循環。
對于近千家渝派服裝“落地”難,重慶社科院企業和經濟研究所專家王秀模給服裝老板們建議,解決的最好辦法是集體抱團拿地建廠。
渝派服裝協會副會長王勇也表示,現在上規模的渝派服裝廠需要5~10畝地,建5000平方米左右廠房,以及員工宿舍、活動室、設計室、輔料室、食堂、辦公室等,如果按照300家大品牌、每家5畝地計算,集中建廠最少需要1500畝地。
王秀模認為,可以通過朝天門服裝協會出面協調,集中一些有實力的企業,統一到規劃的工業園區拿地建廠。這樣,一來有優惠政策,二來也可以避免短時間內因城市化進程而再次搬家的風險。
目前,重慶南岸的茶園新區以及重慶巴南區都紛紛向渝派服裝企業伸出了橄欖枝,通過創造一系列的優惠條件,吸引服裝企業安營扎寨。
不愁訂單愁的是沒有配套企業
“現在通過北京的一些經銷商,已經有大量的俄羅斯及中東外單來跟我們談,但我們不敢貿然去接。” 鄧毅說,現在的臨時性廠房面積小,大型生產設備不敢投入,甚至不能安裝空調系統,大大限制了渝派服裝提檔升級。
“如果有標準廠房,產量會比現在擴大至少一倍左右。”鄧毅感嘆道,由于歷史上的種種原因,重慶服裝業處于一個較低的競爭層次。
“我們并不愁訂單,愁的是沒有配套企業。”重慶達興兒童用品公司張總經理告訴記者,重慶服裝并未形成完整的產業鏈。“我的服裝是重慶生產的,拉鏈從義烏運來,面料又來自廣東。”張介紹,比如一條拉鏈,在義烏才賣幾分錢,拉到重慶要付一筆運費。其實,讓她頭痛的并不是運費,而是時間。服裝生產一向都是爭分奪秒,每到旺季,誰的新品能第一時間掛到消費者面前,誰就占領了潮流的“制高點”。
重慶市服裝協會常務副會長唐均才認為,目前重慶自主設計的服裝從樣式上不輸給沿海,但在配套上差距很大。在江浙一帶,配套企業眾多,如果品牌商有個要求,需要做特殊的扣子,在QQ上交流,把圖樣通過網絡傳輸過去,生產好以后,一兩個小時就能送達廠房。但是在重慶生產服裝,除非空運,否則都要好幾天。
前不久,由重慶儒派制衣公司牽頭,五家渝派服裝企業正式簽署聯盟章程。儒派制衣公司傅總稱,重慶服裝企業,過去都是單打獨斗,談不上聯合。因此,不論是從規模,還是品牌方面,均無法與江浙、廣東等沿海同行抗衡。根據聯盟章程,做同類產品的,即可聯合起來打組合拳。一旦某款型服裝市場銷售看好,聯盟體成員同時趕做這款服裝,先把市場反應較好的品牌、款式做出量來。{page_break}
“儒派”是重慶市著名商標,“儒派”服飾多次在質量評比中獲得榮譽,曾被評為重慶市金獎產品。經10余年艱辛苦練,儒派也嘗試過走品牌化路線,把渝派服裝做大做強,但由于響應者寥寥,至今仍在摸索中。
孔雀再度南飛加重技工缺口
曾經在金融危機時期大量回鄉的技術工人,最近又開始流失,這讓本來就缺少技工的許多重慶服裝企業又遭遇“寒流”。在渝北區經營著一家服裝廠的劉陽告訴記者,去年廠里招了不少從沿海回到重慶的熟練工,廠里也借機擴大了生產規模,接了不少大單子,不過從去年12月份前后開始,不少熟練工都辭職了,原來有四五十人的車工流水線,現在只有20來人在撐著。劉陽說,“工人的計件工資已從10元漲到了12元,工序復雜的甚至漲到14元,還是招不到人。”在重慶巴南區麒龍工業園內,一家服裝企業人力資源部楊經理說,為了招到人,也為了留住現有的員工,現在發給技工月薪是2300元至4500元,提供免費宿舍,4~6人一間,配有空調、洗衣機等。“我們還有年終獎,多發一個月工資。另外年終還發工齡獎,滿一年360元。廠里有很多工作十年以上的老員工,年終獎金加上工資,能拿1萬元左右。”但即使這么優惠的條件,這家服裝廠還是缺少熟練工。
劉陽承認,“候鳥”再度南飛,的確有內地服裝行業發展不如沿海的原因,此外,“現在四五十歲的技術工人都準備退休了,但是90后又沒幾個人愿意當操作工”。
“相對沿海,重慶企業最大的短板不在薪金低,而在管理。”王秀模說,重慶中小企業往往沒有長期的發展戰略,很難讓員工看到長期在這里工作的發展前景,從沿海回來、“見過世面”的工人感到“水土不服”,也在情理之中。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