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工荒:“慌”起來還挺好
春節過后,東南沿海的勞動力缺口再次出現,“用工荒”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在中西部勞動密集型產業逐漸增加,東南沿海勞動力成本不斷上升的情況下,勞動者和企業都被推到了一個再次選擇的十字路口。勞動力缺口的背后已經不再僅僅是企業能否招到工人的問題,產業布局、薪資水平、社會保障等一系列深層次的矛盾開始在用工荒的大背景下逐漸顯現。
“用工荒”背后的勞動力“爭奪戰”
廣東省東莞市大朗鎮是世界毛織業的重要基地。春節假期剛過,記者在大朗鎮象山工業城看到,不少工廠門前掛出橫幅或貼出告示,“急招大量男女普工”等。很多公司提供了包吃包住、月薪過兩千元等條件。有些公司不僅承諾提供免費食宿,還有年終獎、帶薪年假、帶薪婚假、生日獎金、社會保險等。
東莞市泰業紡織制品有限公司招聘點的業務部經理告訴記者,該廠提供的招聘條件甚至包括了報銷返程車票,并承諾新手和熟練工分別漲薪300元和500元,不過即便如此,這家公司如今仍舊處于經常性的缺工狀態。
東莞市的情況在整個珠三角已較為普遍,廣州市人力資源市場主任張寶穎日前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說,目前廣州地區企業求人倍率約為1.36:1,即每個求職者有1.36個崗位空缺。崗位多于工人,勞動力結構性短缺的情況明顯。
而該機構對廣州343家企業節后招聘求職意向的摸底調查顯示,超過80%的企業節后招工,招工比例約為現有人員總量的10%,預計節后一個月廣州勞動力缺口達到15萬人。其中,玩具、電子、紡織等傳統勞動密集型行業面臨缺口最大。在人員結構方面,更多的人力缺口體現在技術工人和熟練工人上。
1月初深圳市寶安區勞動部門啟動的一份春季企業用工需求調查結果顯示,523家參與調查的企業中有475家企業表示春節后要招工,新招員工達15.3萬人。據寶安區勞動部門推斷,寶安區節后用工缺口在20萬人左右。
面對“招工難”,多數企業開始提高薪酬,希望盡快招到人。深圳人才大市場調查顯示,71%的參會單位提供的職位薪酬較去年同期有所增加。同樣,在佛山、順德記者調查發現,這里的勞動服務中心給出的最低工資是1500元左右,較去年有大幅的提高。企業給的工資待遇普遍增長了20%左右。
沒有工人就沒有生產,沒有生產就沒有利潤,想要招到工人就需要付出更高的工資,提供更多的承諾……對于勞動密集型企業而言,“用工荒”三個字背后的壓力已遠遠不再是招不到人那么簡單,它意味著更高的成本和投入。
在廣東東莞和江蘇昆山經營著兩家精密五金制造企業的張衛東告訴記者,最近兩年為了能夠保證企業正常運轉,他給工人開出的工資已經越來越高了。“以前完成100萬元產值需要支付的工資大概是8萬元,現在已經上升到了12萬元,50%的工資成本漲幅對于我們這些主要依靠勞動力成本取勝的小企業而言壓力已經大到了難以承受的地步。”
廣東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日前宣布,從3月1日起,廣東企業職工最低工資標準平均將提高18.6%,其中廣州市的標準將增至每月1300元,為目前全國最高。雖然大部分企業開出的工資早已遠遠高出城市的最低工資標準,可是最低工資標準的提高意味著加班費和社會保險金支付基數的提高,對于企業而言同樣意味著成本的大幅上漲。{page_break}
一些工人在受訪時表示,各地大幅調高最低工資標準,給他們要求提高待遇以底氣。此外,不斷上漲的物價,也使很多打工者的薪酬預期“水漲船高”。另一方面,隨著中國年輕勞動力對生活質量要求提高,即使企業主動漲薪,仍然難以滿足員工的期望值。
一方面是打工者不斷提高的薪資預期,一方面是企業不斷增大的成本壓力。提高工人的待遇勢在必行,但保證企業的生存又是解決就業的根本,在這二者之間究竟怎樣才能達到一個合理的平衡點?
上海復旦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孫立堅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對于依靠生產成本和勞動力成本生存的勞動密集型企業而言,本身的盈利空間并不大,如果勞動力成本調升較多,這些企業就面臨虧損。建議地方政府可以通過稅收上的優惠政策,幫助企業分擔成本,提高工資、留住工人。
“用工荒”凸顯產業結構性矛盾
面對日趨嚴峻的勞動力短缺和勞動力成本上升,許多企業開始將目光轉向了產業升級。
東莞新創藝服飾公司的老板辛大平去年花費52萬元購進了十臺全自動電腦織機,和原先擁有七八臺機器,每臺機器都需要一個工人的情況相比,現在這十臺機器他一個人就可以應付,完全不用請工人。
對于自己的這項投資,辛大平表示,這也是形勢所迫,以往年年缺工,現在不用求人了。通過電腦織機做出來的衣服,不僅緩解了用工難,而且能保證穩定地供貨。“很多大工廠也已經換為電腦織機了。但一些小工廠因為前期投資太大,不敢冒這個風險。”辛大平說。
同樣的技術升級也存在于其他勞動密集型產業,張衛東告訴記者,目前在國內的精密五金生產領域,很多企業主已經開始大規模進口生產效率更高、造價更貴的車床和儀器以取代人力勞動。
在人力成本的倒逼之下,勞動密集型產業開始了升級之路,不過這種“看上去很美”的產業升級對于中小企業而言卻往往是“不能承受之重”。
“我們現在采購的先進車床大多是從日本和我國臺灣進口的,一次性投入太高,雖然能把10個人的活減少到2個人干,但同時也透支了未來幾年的利潤。”張衛東告訴記者,勞動力成本壓力下的產業升級能夠保證生產的穩定性,卻使企業的資金鏈條緊繃,從事多元化生產和自主創新的能力幾乎被遏制。更為重要的是,現在國內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產品大多都存在產能過剩的問題,而企業要降低成本又只能走提高單位產能這一條路,對企業的長遠發展而言無疑又是一個難以走出的怪圈。
對此,許多專家都指出,目前在勞動密集型產業中出現的用工問題已經原來越多的反映出中國制造業存在的結構性矛盾:產品附加值低、產業利潤點單一、自主創新和持續發展能力不強。對于分散在長三角和珠三角數以萬計的中小制造業企業而言,用工問題已經不僅需要地方勞動部門出面組織招聘對接活動,更需要國家和地方從產業區域合理布局、有效減輕企業負擔、提供完善社會保障等多個層面綜合發力。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