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文化:企業發展的動力
我們常說:一個人,有沒有文化,有多少文化,有什么樣的文化,直接影響這個人在我們心中的形象。
一個企業,也是如此。
事業追求目標,大家為之而拼搏奮斗;應當有共同的是非標準,大家用它來評判周圍的人和事;應當有共同的做事原則,大家用它來指導每一天的工作。
中國企業,尤其是中國的服裝企業,現在到了需要認真思考這個問題的時候了。
都說我們是世界工廠,是制造大國,這是對我們的褒獎——一窮二白、物質極度缺乏的中國不但自己可以大量生產,而且可以給世界各國提供物美價廉的產品。
但我們也知道,這個稱號的背后有著難與人道的尷尬:被盤剝的民工,被污染的環境,被過度消耗的能源,還有被外國控以傾銷的指責……
我們的服裝業,可以作為最典型的研究對象。
據海關統計,今年1-3月,我國進出口總值8003億美元,比去年同期(下同)增長29.5%。其中出口3996.4億美元,增長26.5%;進口4006.6億美元,增長32.6%。其中,服裝出口284.6億美元,同比增長18.4%;紡織品201.7億美元,同比增長32.7%;鞋類88.3億美元,同比增長21.6%。
我們輸出了令世界驚嘆的大量服裝產品,卻沒有輸出讓世界稱贊的企業文化。最近一篇關于外國人眼中中國企業文化的丑陋表現的文章,引起職場人士關注。文章指出了中國企業中存在的裁員、加班、等級、幫派以及試用工等問題。平心而論,這種問題在其他國家的企業中也會存在,尤其是在東亞文化圈的國家中比較突出。但不可否認的是,這種丑陋的企業文化現象,更多地發生在我們國家的一些企業中。
企業文化關注的中心,在于對企業中人的因素的管理與激發。當衣、食等最基本的生存需求得到滿足,人們需要滿足交流的需要、給予的需要、被尊重的需要、個人價值實現的需要等等。
一個人一生中最寶貴、歷時最長的時間與空間都是用于職業生涯的,所以,企業的成長與發展需求和個人的成長與發展需求,在企業文化這個層面達到了完美的契合。企業文化是一種以人為本的文化,應著力于以文化因素去挖掘企業的潛力,尊重和重視人的因素在企業發展中的作用。
蓋洛普近期公布了2010年全球幸福調查,這項涵蓋全球124個國家的調查表明,盡管中國是全球增長最快的主要經濟體,讓步履蹣跚的歐洲經濟體和美國深感羨慕,但被調查者中感覺自己生活“美滿”的并不多。中國社會科學院去年12月的一項調查也顯示,在中國不斷壯大的中產階級當中,絕大多數人對生活并不滿意。人們情緒低落的部分原因在于:現代生活的嚴酷、競爭激烈、擔心失業、償貸壓力和日益增長的物質主義。
這就是我們想要的所謂現代生活嗎?這個問題,需要每一個人好好思考,也需要每一個中國服裝企業動動腦筋。
很多人都有這樣的感受,衣柜里的服裝不知道有多少件了,經常為處理閑置的衣物發愁,可是看到新款的衣服還是忍不住要買。好像不是為了生活需求,而更像是一種無意識的被動心理需求。仔細想想,服裝其實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保暖用品,在當前的現代社會,更多的是一種快速消費品,一種文化時尚產品。但這種被公眾、被輿論、被社會意識抬高的消費觀,導致的消費過剩、資源危機、虛榮拜金等社會問題,不是正好背離了文化的本意嗎?
一件衣服,可以看出一個人的文化品位。而服裝企業,就是生產這種文化產品的供應商。因此,中國服裝企業的文化形象,某種程度上代表了我們國人的文化形象。服裝企業的品牌形象很大一部分是構筑在文化品位的基礎之上的。品牌的活力就建立在消費者的這種文化品位認同滿足的基礎上。某種程度上來講,品牌的文化內涵正是商家召喚消費者、與消費者對話的媒介,消費者通過對品牌文化的欣賞而獲得進入一種文化氛圍的滿足。
《易經》中有句話:“積善之家必有余慶”。一個家庭是如此,一個企業更是如此。只有注重文化建設的企業,企業發展才具有可持續發展的動力。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紡織服裝企業開始認識到企業文化是企業的核心競爭力,眾多的企業家開始重視企業文化建設,體現了企業力求做強、做大、做久的發展愿望,表明了企業對管理的認識,已由物質層面向制度、精神層面轉變,這是一個巨大的進步。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