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服裝行業:時代變了 還談經驗?
過去幾十年,中國服裝業在不斷摸索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經驗,這讓后來者少走了彎路,加快了產業發展步伐。
比如讓我們懂得了當舊有品牌發展達到一定市場瓶頸時,重新經營一個品牌或許有利于擴大企業市場份額;明白了品牌不只是給有需求的人生產物質產品,更重要的是給有夢想的人創造一種精神財富;也知道了在拐點之下,要用怎樣的態度和方式邁入轉型期……
不過最近幾年,我們發現過往經驗好像越來越失準,就像一直標榜自己秉承某種“血統”的奢侈品竟然開始為并購談婚論嫁;刻板古老的巴寶莉也在中國門店配備了年輕時髦的數字技術……
出乎我們“經驗”之外的事情太多,說到底,時代變了,環境、條件、市場、潮流,都變了。
經驗和時代是格格不入的嗎?我們幾十年的積累現在還有多少用武之地?
其實在中國,服裝生產由來已久,但作為時尚產業卻依然年輕,我們雖然已經觸摸到了時尚產業的衣角,但還遠遠未能跟隨上它的身形。對我們來說,任何一點經驗都可謂彌足珍貴。只是在新時代下,我們在應用它們時需要融會,需要提煉,需要適應新環境新條件。
2009年的這個時候,金融海嘯漸緩,我們做了專題文章《店》。因為我們發現,在行業不景氣的時候,那些能挽狂瀾于既倒的品牌,都在渠道建設方面卓有成效:它們先做渠道,積累了充足的實力后再全力提升品牌。
這種在特殊行業環境下與品牌正常發展順序相反的、但卻同樣被證明行之有效的操作,成為我們寶貴的經驗。
兩年之后,我們依然關注著渠道,關注著終端,關注著門店的方方面面。兩年前的經驗告訴我們,門店、網點、渠道、終端,是企業最為重要的資源。而與此同時,我們又發現,與兩年前不同的是,一個基于“店”——確切地說是基于數量龐大的門店集群——的時代,正在緩緩開啟大幕。這就需要我們在信賴過往經驗的同時,投入審慎的發展的眼光,把門店戰略重心逐漸轉移到提高單店盈利上來。
如果把這種發展的眼光和“老舊”聯系起來,就會讓我們感到更加重要和可貴。正如西柳和興城,兩個老牌市場和生產基地,都正在試圖把舊經驗應用于新實踐,從而在這個時代走出一條新路。
所以,現在我們依然珍視經驗,因為它們是中國服裝幾十年實踐的結晶,凝結了幾代中國服裝人的智慧和奮斗;但我們又絕不依賴盲從經驗主義,因為某種深植于我們意識中的東西,也許從一開始就是錯誤的。
上個月,真維斯冠名清華教學樓。以企業名稱冠名高校教學樓雖然罕見,但絕非孤例,而唯獨真維斯遭到口誅筆伐,責難聲甚囂塵上。是中國品牌真的難登大雅,還是我們頭腦中始終盤踞著“門當戶對”的經驗信條?是商業的鄙俗真的褻瀆了學術的神圣,還是浮躁社會攀富結貴的價值觀作祟?
時代的車輪在前進,到底需要什么樣的經驗,摒棄什么樣的經驗,對于這個問題,我們得好好思考一下了。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