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產要素成本上漲 外貿利潤攤薄
我國是紡織品生產和出口的大國,紡織服裝出口市場,歐盟市場對于我國紡織服裝業的生存與發展至關重要。入世十周年之際,回顧我國紡織服裝行業的十年對外貿易歷程,不難發現,相對于美國的“開放”,歐盟市場顯得更加“保守”一些。
中歐紡織品服裝在過去近十年的時間里,總體貿易情況平穩。在入世前的三年,中國對歐盟(15國)出口紡織品及服裝呈穩步增長,1999年為41.52億美元,2000年為49.91億美元,2001年為51.87億美元,而在入世一年后的2002年,增幅則十分明顯,升至64.17億美元,當時歐盟在我紡織品出口主要市場中居第四位。從2007年開始,歐盟成為了我國紡織品服裝出口的第一大經濟體。2010年,我國對歐盟(27國)出口紡織品458.13億美元,同比增速23.59%,占我國紡織品服裝出口總額21.61%。
如果說入世的前幾年還算平穩,那么從2004年開始,中歐紡織貿易進入了一段“非常時期”。2004年5月1日,“歐盟東擴”成為了一個熱門詞匯,波蘭、捷克等國家的加入,使歐盟由15國增加到25國。2007年又吸納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加盟,發展成為一個有27個會員國的經濟體。隨著成員國的擴充,其市場容量也隨之擴大。但后來加入歐盟的國家大多數為發展中國家,勞動成本較低,資源比較豐富,紡織行業是這些國家的主要產業之一。歐盟東擴產生了貿易創造、貿易轉移等諸多貿易效果,也帶來了圍繞歐盟市場的紡織行業經貿格局所進行的不斷調整。
接下來的幾年,圍繞配額問題,成為了中歐紡織貿易的“多事之秋”,中國與歐盟之間頻頻出現各種貿易摩擦和爭端,引起中國與歐盟兩方面的高度重視,高層領導多次會晤商討解決協議。在面對紛爭時,歐盟沒有直接訴諸WTO,而是更傾向于通過對話與合作來解決問題。這一點也是中歐之間紡織貿易可以平穩增長的一個重要前提。針對配額問題,中歐雙方最后達成共識:從2008年1月1日開始,歐盟對于中國紡織品服裝全面開放市場。經過長達3年的努力,中國與歐盟紡織業進入“無配額”時代。
但“無配額”并不代表中歐之間的貿易之路變得更為暢通,2008年至今,歐盟也在一直以反傾銷、技術性貿易壁壘等形式來抵制“中國制造”。就在不久前,歐盟議會還表決通過歐盟紡織品原產地標識協議第二讀本,該協議作為一項強制立法為輸歐紡織品設置了一道新的貿易壁壘。
在未來,歐盟依舊是中國紡織品服裝最主要的海外市場,在國內各項生產要素成本上漲,對外貿易利潤攤薄的經濟形勢下,對中國紡織品服裝的對外貿易也提出了嚴峻的考驗,對于如何做好歐盟市場的問題,需要我們更加深入地思考。
關鍵年回放——2005
中國與歐盟這十年的貿易之路,無論如何不能繞過2005年,“配額”一直是中歐之間紡織貿易的關鍵詞,就在這一年配額取消,但也一石激起千層浪,引起了中歐紡織品之間的種種波瀾,下面就以幾個關鍵詞,以點概面,讓我們共同回顧一下關鍵節點——2005年的中歐紡織貿易。
配額取消
紡織品服裝協定(ATC)中規定,從1995年開始的十年間,分為四個階段在世貿組織成員國之間取消紡織品及服裝的配額限制,實現自由貿易。2005年1月1日為最后階段,所有配額限制全部取消。“統治”了世界紡織服裝貿易長達40年之久的配額制宣告結束,盡管這對于發展中國家的紡織品行業來說是一個擴大市場的良機,但歐美等發達國家也不會輕易放棄對本土紡織業的保護,中國紡織品接下來還是面對了歐盟市場的重重壁壘。
最后一分鐘協議
提到中國與歐盟之間的紡織服裝貿易,很多業內人士還是會頻頻提起2005年的那場“沒有硝煙的戰爭”。
年初配額取消本該是中歐紡織服裝貿易的利好消息,雖然繼配額之后的各種貿易壁壘早已在人們的預料之中,而這一次歐盟卻對中國紡織品的各種“狂轟亂炸”卻有點超出了中國方面的想象。
由于受配額取消的帶動,被制約了多年的產能通過更加便利的渠道得到了合理的釋放?;仡^看看2005年1—2月的出口數據,紡織品服裝月度出口增幅與2004年出現反差明顯的曲線,增長都在30%左右,這引起歐盟業界的恐慌,強烈要求歐盟委員會對中國部分紡織品進行設限。
從2005年2月23日歐盟透露可能會對中國紡織品出口采取“特殊保障機制”開始,一些列針對中國紡織品的“特保調查”相繼展開,中歐之間的貿易爭端層層升級。為了阻止摩擦進一步惡化,6月10日當時歐盟貿易委員曼德爾森飛抵上海,與時任中國商務部部長薄熙來就此事進行磋商。
當天晚上23時59分,歐盟對華紡織品貿易15天“特保預備期”到來前的最后一分鐘,長談了10個小時的薄熙來與曼德爾森共同宣布:雙方已就紡織品貿易達成了“最后一分鐘協議”。根據雙方協議,中國將在2007年底之前,保證出口到歐洲的紡織品增長平穩過渡;歐盟承諾到2008年不再限制中國紡織品,而在2007年底之前,只對10種中國紡織品設置增長限制。
卡關歐洲港
2005年6月11日當天,中歐還簽署了《中國人民共和國與歐盟委員會關于中國部分輸歐紡織品備忘錄》,但6月11日協議簽署到7月20日實施監管之間存在一個多月的“管理空檔期”。由于雙方貿易商為規避之后實施的數量監管,在套頭衫、褲子和女士襯衫三類產品上出現了搶關出口的情況,導致上述三類商品對歐出口激增。
同時,在中歐紡織品協議生效僅70多天的時間里,協議涵蓋的十類紡織品的配額在8月份就已基本被用完,大量中國產紡織服裝滯留在歐洲各國海關無法清關。一旦如此大規模的“卡關”發生,就意味著歐洲一大批零售商會無貨可賣。
此事迅速引起中國和歐盟方面的重視,薄熙來與曼德爾森再一次碰面,經過兩天一夜的磋商之后,達成協議:對8000萬件擠壓在歐盟各港口的中國紡織品采取“五五分成”的方式來承擔責任,歐盟新增加4000萬件的配額,剩下的4000萬件將分別挪用中方明年配額和調整不同類別產品配額的辦法來解決。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