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強中尋覓家紡競爭力
9月23日,2010~2011年度中國紡織企業競爭力測評結果出爐,發布了各行業競爭力10強(20強)企業名單和全行業綜合競爭力500強企業名單。
經統計,在這份500強名單中,50家左右家紡企業榜上有名,在前100名企業中,家紡企業的數量又幾乎占據1/5。這給處于出口不利、內銷不穩尷尬境地的家紡企業注入了一絲活力,看到了家紡行業發展的良好前景。
紡織行業分成棉紡、印染、毛紡、家紡、服裝等11個小行業,家紡產業起步較晚,因此能取得這樣的成績實屬不易,足以看出近幾年家紡行業強勁的發展勢頭。創新能力和贏利能力是今年測評分析中較為突出的字眼,這一點在家紡業的發展中也十分突出。
隨后,在9月28日,中國家用紡織品行業協會又召開了《家用紡織品消費指南》發行新聞發布會。這本指南手冊的面世又為家紡行業的強勢發展增添了一個新的解釋:規范和引導。
創新亙古不變
本屆企業競爭力測評分析指出,入圍企業的規模較以往均有所擴大,利潤總額、工業總產值都有一定程度的增長;此外,競爭力優勢企業的創新能力和贏利能力均明顯提高,企業加大了研發投入力度。其實創新能力和贏利能力是相輔相成的,企業的創新能力增強通常意味著提高了競爭力,自然贏利能力也更強。
近年來,勞動力已經不再是中國企業的競爭優勢,尤其是在今年用工荒大規模產生后,與很多東南亞國家相比,我們的勞動力更不具備優勢,調結構,幫助企業找到自己新的競爭優勢迫在眉睫。
往往絕境更能激發創新力。盡管今年家紡行業面臨著勞動力問題、原料成本問題、出口下降問題,但是家紡企業絲毫沒有放慢創新的腳步,而是鉚足了勁向科技進軍。
走一圈展會,吸濕、抗菌已經不能吸引觀眾的目光,抗衰老、負離子、補充維C才是今年的熱議話題。人們在科技含量越來越高的展會中尋覓著是否還有更新鮮的、更奇妙的家紡產品以及家紡理念。這在10年前家紡行業的起步階段是不可想象的,這讓那些還停留在家紡產品就是一塊經過縫紉的布階段的人們措手不及。中國家紡協會會長楊兆華說:“高科技是把新原料與新技術相結合,科技、創意是企業最厚實的文化底蘊。”意大利康斯坦丁時裝設計策劃集團亞太區設計總監崔萍萍說:“目前,不僅要關注家紡產品的藝術發展,還要關注其科技發展,從業者也要考慮用藝術形式來表現科技含量,而運用了新技術的面料、家紡產品已經引起了新的消費趨勢。”
{page_break}
深層次的創新不是生產什么新的產品,而是具備改變思維的能力。江蘇金太陽紡織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袁紅星說:“金太陽致力于不斷創新、研發新產品,但是我們不是簡單的供貨商,而是家紡生產企業問題的解決者。”從有什么賣什么到需要什么研究什么,是一種思維模式的創新和突破,這也正是之前中國家紡協會會長楊兆華所提出的中國企業與外國企業之間的差別所在。中國的家紡企業正在學習挖掘市場需求,甚至通過市場分析提前預見問題,并提出解決方案。今年,具有釋放負離子功能的家紡產品的走紅,并不是無緣無故的跟風,畢竟由于生存環境惡化,人們對有益健康的產品越發重視。
引導刻不容緩
伴隨著家紡科技的發展,家紡產品的消費問題日益暴露。消費者還沒有跟上技術發展的腳步,如今,在商場中,仍能看到消費者尋找最普通的棉花被。許多消費者面對銷售人員介紹的大豆纖維等新型被芯類產品,不是搖頭就是一臉茫然。當看到假蠶絲被充斥市場的新聞,消費者更對新產品加以防范甚至持有抗拒態度,影響了科技新品的銷售情況。因此,市場規范、引導消費,以及培養消費意識對家紡行業來說尤為重要,刻不容緩。
楊兆華指出,隨著現代生活理念的普及,我國家紡產品的消費量逐年增長,但和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一定差距。消費習慣和消費誤區是影響消費升級的重要因素,在我國的中小城市,消費者還沒有養成2~3個月更換面巾的習慣。倡導合理消費、健康消費、科學消費是《家用紡織品消費指南》的意義所在,同時這填補了國內的市場空白,將對擴大家紡產品消費,推動家紡企業發展起到重要作用。
惠州會德寶市場推廣部經理王家波曾說:“中國市場如此之大,但是對功能床墊消費的能力卻比美國低很多。一個丹麥功能家紡品牌每年在美國市場可以做到50億美元的銷售額,就是因為美國市場對功能家紡產品已經非常認可。中國功能家紡市場還需要多個品牌共同努力,一起‘教育’、培養消費者的消費意識。”總之,新鮮市場的開拓還需要行業對大環境的培養,對消費者生活方式的引導。
參與消費指南編寫的浙江紡織服裝學院教授杜群表示,指南有利于消費者了解家紡產品,同時也有助于產品的生產信息更加透明化,倒逼家紡企業加強和規范產品質量管理。
意大利很多中小企業都是百年企業,它們經歷過兩次經濟危機,受到過多重威脅,然而今天仍能屹立不倒,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產品品質一成不變。質量是企業保持競爭力的根本,創新是提高競爭力的關鍵。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