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制鞋業:人口紅利優勢承重幾何
在許多市場人士看來,外資代工企業完成的,而這些企業一直是全球產業轉移的“急先鋒”。
中國輸歐盟皮鞋反傾銷聯盟秘書長郭煒文說:“大型代工企業的外遷、轉移,主要是因為國內生產要素價格持續攀升、影響到了這些資本的全球市場布局和盈利能力。”
“我們是本土企業,外遷不是第一考慮,但是那些跨國企業和外資代工廠就不同了,他們逐利動力更強、更習慣不斷全球轉移產能的生產模式,外遷自然會成為他們優先考慮的選擇。”浙江臺州喜得寶鞋業有限公司商務總監羅春元說。
中國自身優勢其他國無法替代
龍洲經訊公司研究發現,雖然有報道稱鞋業等勞動密集型產業紛紛遷往東南亞國家,但中國制造商也還是能夠把產品提價10%-20%,這表明,它們獲得了一定的定價能力。”
瑞士信貸(Credit Suisse)經濟學家陶冬表示,原因很簡單,“其他任何發展中國家的效率都不及中國的一半”。
中國擁有數量龐大的勞動人口,與其他發展中國家相比具備更高的勞動生產率,港口道路設施也優越得多,這些因素導致企業很難找到可以代替中國的地方。陶冬表示:“當中國不再具備這些優勢時,也不會出現第二個中國。”{page_break}
保持勞動密集型產業“中端產能”
未來一段時間內能否保持勞動密集型產業的“中端產能”,將是對中國傳統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真正考驗。
我們必須認識到,在低端產能上,我們和周邊國家和地區相比已經沒有任何優勢了。在歐美市場上,五年前還只能見到‘中國制造’,但現在,‘埃及制造’‘越南制造’已經隨處可見,甚至后來居上。光靠拼價格、拼人力,勞動密集型產業沒有任何出路了。
由于中國勞動力就業需求依然存在,放棄勞動密集型產業是中國經濟和社會未來相當時間內都無法承受的抉擇。在高端市場難以一蹴而就、低端市場競爭乏力的狀況下,中國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生存關鍵就在于保住“中端優勢”,獲得緩沖、進步、發展的空間。
從目前看,在中端產業領域,以越南等為代表的新興地區要想取代中國的地位,還需要至少十年的時間,因為他們也需要相關配套等建設。這十年是重要的‘窗口期’,企業要么抓住機會盡快轉型升級,要么就會慢慢被殘酷的市場淘汰。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