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企作坊工價削減后系列欠薪案件剖析
2012年元旦,當大家都在互發短信祝福新年時,在南安柳城街道榕橋經營著一家制鞋縫合機。他給每臺機器都重新上油,然后將原本擺放在一樓大廳的機器都搬到了角落里,用塑料布蓋上。
“停業了。”看到記者到來,洪先生無奈地表示。
工價被降三成
洪先生的制鞋作坊從2007年開始運營,“光景最好的時候是2009年和2010年,訂單不缺,工錢也合理。”洪先生稱。也是從那時候開始,洪先生不斷擴大加工作坊的規模,從最初的8臺機器,到現在的20多臺,最近一次購買設備是在2011年初。
然而,從2011年的三四月份開始,洪先生發現市場發生了變化。首先,是和自己一樣的制鞋作坊似乎一夜之間多了起來,“很多是一些工廠的老員工甚至管理人員自立門戶。”洪先生稱。接下來,更糟糕的事情發生了,由于加工作坊的數量增加,以及運動鞋庫存嚴重,訂單增長緩慢等因素,工廠將訂單外包時,開始不斷壓低工價。
洪先生的作坊是從事鞋面加工以及鞋面和鞋底的縫合等環節,“2010年,加工一雙成人運動鞋的工錢是4元左右,2011年普遍降到3元,甚至更低。”
“工價一降,首先抗議的是工人。”洪先生稱,“一般來說,一個工人一天可以加工20—30雙鞋,一個月400—500雙。2010年,加工一雙鞋4元,工人每個月可以拿到1800元左右;2011年,工價每雙降到3元,工人每月就只能拿到1500元左右。”
欠款越滾越多
為了讓作坊繼續經營下去,洪先生不得不將自己賺取的部分利潤分給工人。“算下來,工人每加工一雙鞋,自己的利潤空間不會超過0.2元。”然而,即使這樣,加工作坊還是難以為繼,因為一個更大難題開始浮現。
“準確地說,應該是從2011年下半年開始,從工廠領取加工費就變得越來越困難了。”洪先生的妻子告訴記者,自己的一部分訂單是從親戚的廠里接過來的,一般情況下并不會被拖欠加工費。可是2011年不同,由于“上游材料商不再賒賬,要求現金付款,再加上市場不是很景氣,工廠壓了幾十萬的貨沒有銷售出去,”自己也因此被拖欠了9萬元的加工費。
“工廠可以拖欠我們的加工費,我們卻無法拖欠工人的工資,如果要繼續經營,就要往里面墊更多的資金。”洪先生最終不得不選擇關閉加工作坊。
實際上,工資、貨款被拖欠已經成為影響加工作坊生存的決定因素。2009年,家住南安市侖蒼鎮的周先生開了一家水暖加工的小作坊,自己購買零件進行組裝,然后批給各地的經銷商,賺取差價。“經營兩年,賺了二十多萬元,卻被拖欠了三十多萬元的貨款,到現在還在往里面填錢,拆了東墻補西墻。”周先生將希望寄托在今年的春節,“不知道貨款能回收多少,現在不求賺錢,只要不虧本就好。”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