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服企應學習企業晉升之階:調整結構
中國服裝產業經過三十多年的發展,正迎來全面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回顧部分中國服裝企業的成長歷程,令人欽佩的學習能力是這些企業迅速成長的主要因素之一。在其服裝品牌以蓬勃之勢迅猛發展時,企業家所展現出來的學習精神和速度同樣讓人驚異:這些企業掌門人早已認識到,學習是品牌運作真正的助推劑和動力源泉。
行業形勢嚴峻依然要調整結構
2012年紡織服裝行業面臨著嚴峻的形勢,但我們也應該有信心。紡織服裝行業作為一個競爭性行業,多年的風風雨雨,每年都能挺過來,關鍵是怎樣發展。科學發展是主題,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是主線。在這個主線之下,行業未來的發展,要把調整結構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上。
從五大方面調整結構
在第一屆中國服裝學習論壇上,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新聞發言人孫淮濱表示,行業未來的發展,其科學發展是主題。在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主線之下,我們要把結構調整的方向找準。
雖然結構調整是一個老話題,但是卻是一個不過時的重要話題。無論行業面臨的形勢有多嚴峻,結構調整也得一如既往。那么,到底應該如何進行結構調整?
孫淮濱表示,首先是總量結構的調整。總量結構是總供給和總需求之間的關系,我們去年的纖維加工總量是4130萬噸,占世界50%以上。問題在于,面對如此大的纖維加工總量,有的企業還在擴大產能,這些企業就一定要謹慎,因為在經濟下行的情況下,有效需求會出一些問題。“這個時候的投資一定要謹慎,產能已經過大了,就要考慮到有效需求:能不能相互對接和相互協調;要控制產能擴張,尤其是在需求不足,需求有待于開發的情況下,協調好總量關系。”
其次是行業結構調整,產業鏈的上中下游如何去匹配和協調發展。現在,有一些重點行業必須高度關注,比如產業用紡織品,在我國發展潛力非常大,行業把它定位為紡織工業新的增長點。目前,產業用紡織品占整個纖維加工總量的比重只有20%,這個比重遠遠低于發達國家,而這個產業與國民經濟相關的20多個部門,有供求關系,所以隨著與國民經濟相關部門的發展,對產業用紡織品會有很大的需求。
另外,印染是我們整個紡織產業當中的一個中間環節,同時也是一個行業產生附加值的重要來源,但是由于印染和環境關系密切,沿海地區因為國家對其環保要求越來越高,一些地方就開始限制,甚至禁止這個行業的發展,甚至希望把這個行業退出,向外轉移。“實際上印染行業通過技術改造,能夠解決環境問題。印染行業是紡織工業不可或缺的行業,如果慢慢萎縮,對整個產業鏈的銜接,甚至對產業鏈附加值的提升,產業的升級轉型都會產生沖擊。”
同時化纖行業內部結構需要調整,高技術纖維、高性能纖維、代表化纖行業發展高性能材料要強化;化纖產品要提高替代天然纖維的能力,同時也要加強天然化纖。
再次,要合理調整區域結構,比如,東西部之間要有互補的區域產業結構。照現實情況來看,現在有的行業企業在向周邊國家轉移,并沒有向中西部轉移,這說明中西部承接東部的產業結構轉移的問題還沒有解決好。因此,在宏觀大局上,中國紡織產業區域布局應該有一個主體功能的定位。“東部地區應該重點發展一些高端的制造和紡織工業高端領域的一些產業,比如研發、設計、營銷、品牌、渠道、物流等;中部地區應當結合當地的區位優勢和資源優勢,主要承接東部一些加工制造環節,建立完善紡織工業制造體系;西部地區主要是根據一些資源優勢,以及它的一些民族文化和服飾文化的特點,來發展相關的產業。”孫淮濱說道。
孫淮濱還認為,就目前而言,中西部地區地方政府高度重視承接產業轉移,但實際上產業轉移是市場行為和企業行為,即怎樣用市場機制來配置資源,進行區域結構的調整。也就是說遠非地方政府單方面的重視就能解決的。
第四,就是對于企業組織結構的調整。中國要建設紡織服裝強國,其行業企業就必須要有跨國配置,建立有國際影響力紡織服裝跨國公司,同時打造出有世界影響力的國際品牌。“我們要用市場的方式兼并重組,資本運作的方式來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跨國公司,使他們在國際市場當中有影響力,有話語權,甚至有控制力。這樣才能代表中國紡織在國際上的地位。”
而廣大中小企業是行業的主體,他們的發展應該和大企業協調配套,特別是要提高一些集群區內中小企業的整體素質,加強公共服務,讓他們支撐著大企業的發展,同時更好解決民生就業的問題。
最后是產品結構調整,提高產品品質,多發展一些國內外市場需要的,有品質、有品位、有附加值、有品牌的產品。“因為紡織服裝是實體經濟,最終要用產品來說話。”
擦亮結構調整的武器
孫淮濱認為,從五個方面來進行結構調整,是紡織服裝業未來發展的主攻方向,而這些主攻方面需要我們使用一些能夠反映行業本原需要的一些武器和手段來積極推進。簡單來說,就是要使用科技、品牌、可持續發展和人才,把它們作為建設紡織強國的四大戰略任務,從而有效推進結構調整。
對于科技而言,關鍵是要加大科技投入,建設科技創新體系,動員社會一切可動員的力量,以企業為主體,以市場為導向,政府給予支持,行業加以服務,來推進整個科技進步的水平。
品牌則是建設紡織服裝強國軟實力的一個重要標志。要在在科技進步的基礎上,通過品牌的塑造,來體現我們紡織產業的綜合實力和國際競爭力,從而給產業帶來更多的附加值回報。打造品牌首先要營造一個適應并能夠推進民族自主品牌成長的生態環境,這種生態環境既包括政策環境、市場秩序環境、消費環境、文化環境、科技環境,以及產業鏈的環境,來共同為品牌的成長和成功奠定基礎,提供土壤。第二要真正建設并實踐質量、創新、快速反應和社會責任四位一體的中國民族品牌價值體系,來推動品牌成長。
對于可持續發展,要突出三個方面。第一是低碳,低碳主要是節能,降低能耗,建立低碳的生產體系;第二是綠色,主要是建設清潔生產的體系,減少排放,減少對環境的污染;第三是循環,主要是資源的再循環利用和綜合利用,尤其是纖維資源,廢舊紡織品,如何讓它循環使用以增加我們纖維資源的不足,同時實現循環經濟的發展。
事實上,無論是科技、品牌還是可持續發展的實現,其根本還在于人才,人才是強國之本。孫淮濱認為,行業既需要培養領軍式的人物,包括管理方面、科技方面的人才,同時也需要創新型的,有行業責任感和有國際化水準的高層管理人才,當然更缺不了有素質的技能人才,這樣才能構成一個完整的人才隊伍。
提高運營效率與商業模式轉型
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服裝生產國,也是世界上服裝品牌最多的國家。傳統服裝企業負責人歷來重視產品和營銷,未來服裝企業一定要繼續加強品牌營銷的能力和商業模式的轉型。只有這樣,才能幫助企業破除贏利之困,才能開啟創富大門。
商業模式的新認知
有人說企業之間的競爭,歸根結底是商業模式的競爭。
20年前是以產品為中心的時代,企業不需要去關注客戶在哪里,只要有生產能力,只要把東西能夠生產出來,就能夠賣出去。那么這個時代企業更多會關注質量、生產能力,所以很少會關注渠道,所以基本上那個時候是以批發業務為主流趨勢。
隨著競爭的加劇,現在我們可以看到整個市場環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已經變成了一個以客戶為中心的時代。怎么樣縮短跟消費者的距離,企業的服務能力怎么提高,如果企業只是生產出產品再去賣,是賣不動的。我們應更多關注消費者的變化,這個時代消費者更趨理性,他們更多地了解企業品牌的信息。以前客戶不了解企業的成本,企業可以用信息不對稱的手段去做生意,現在消費者更主動去了解,通過網絡和通過一些信息渠道去了解,所以企業現在就面臨著更大的挑戰。
金蝶軟件(中國)有限公司服裝行業事業部總經理程順祥認為在這種情況下,企業更需要去關注消費群體,這是一個消費者的時代。看看國內的情況,從競爭的角度來看,整個中國國內品牌同質化嚴重,所以競爭非常白熱化,動不動打價格戰,這就使我們品牌的利潤越來越少,同時國外的品牌大舉進入中國,特別是在一線城市,已經成為了主流。再加上國內的消費者崇洋的心里,國內的品牌企業生存空間變得越來越狹窄。
“以前是粗放式的經營,我們跑馬圈地,我們的店鋪多,我們的規模大,就足夠去支撐我們的企業發展。現在來講,我們圈地到一定范圍之后,我們規模很難再去擴張,因為擴張之后會帶來很多的問題。”程順祥這樣說。
商業模式設計專家、清華大學EMBA特聘教授劉捷認為中國勞動力的低成本,包括資金使用的成本非常低,匯率的價格低,原材料使用價格低,自然價格低等等,到了2012年這些情況完全會反過來,第一個是庫存的壓力,做一百個店和一千個店的庫存是完全不同的。
劉捷說:“資源的錢一類叫死門,一類叫生門,做品牌其實是做生門,資源是被積累的,什么叫做賺苦力錢,賺苦力錢的意思是你的每一分錢都是苦力錢。這個企業很大,大小不重要,從商業模式來看,不在乎企業大小,而要在乎企業賺錢的本質是什么樣的。因為這跟未來有很大的關系,首先企業的投資,企業的設備,企業的工人,企業干活掙的每一分錢都叫做苦力錢,很多企業賺苦力錢也賺不少,錢是挺多的,但是這個商業模式有問題,因為賺一個億需要一萬人,要賺十個億就要十萬人,就必須往下擴。但是一個企業這么往下擴,管理成本增加,風險增大,越做越累,后來發現老板被企業綁架了。”
“你今天賺了錢,因為你有幾個店在很好的位置上,因為店的位置好賺錢了,這是無法復制的,這個成本不是你能控制的,這是很危險的生意,這就不是一個好生意。證券公司的買賣特別好,一個人在證券公司開了戶,不管他賺還是賠證券公司都賺,開了戶一般很難銷戶,第十年賺的錢是前九年已經賺過的,這就是商業模式層次的差距,這不是企業努力的結果,因為企業努力也沒用。如果模式結構有問題的話,如果結構不改變的話,努力是達不到效果的。做服裝行業,商業模式本質不改變,想做到像證券公司那么掙錢,這根本不可能,商業模式被卡住了,交易結構空間被卡住了。”劉捷說。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