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華大學紡織學院院長邱夷平:中國紡織業需要高精尖人才
東華大學談大眾化教育背景下分層次培養高素質紡織專業人才:遵循和貫徹“加強基礎、因材施教、自主發展、分層次培養”的改革思路,進一步完善了知識、能力、素質俱佳的“厚基礎、寬口徑、重交叉、有深度”的人才培養模式,突出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創新能力和國際視野。
“我們就是要培養未來紡織行業的領導者。”東華大學紡織學院院長、旅美18年的邱夷平向我們強烈地傳達了一個信號——東華大學的紡織學院不僅要培養高素質的紡織人才,更要培養未來中國紡織業在世界擁有話語權的領導者。
在走訪東華大學“紡織之光”教育教學成果獎的時候,紡織學院“大眾化教育背景下分層次培養高素質紡織專業人才的改革與實踐”讓我們眼前一亮,在各行各業的發展都以重視人才為前提的今天,東華大學紡織學院站在另一個高度,明確了分層次人才培養的重要性。紡織學院院長邱夷平、副院長郭建生用近年來取得的教學成果充滿信心地告訴業內,因材施教的教學模式在培養學生綜合素質、創新能力和國際視野上已經初見成效。
嘗試精英培養模式
記者:分層次培養高素質紡織專業人才的模式主要遵循哪些原則,做了哪些有益的探索? 邱夷平:紡織學院在學生選拔、培養方案、課程體系改革、導師制、增強素質教育、強化學生動手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上下了大工夫,我們倡導研究型學習和問題引導型的學習方法,在擴展國際視野等方面進行了全面的探索與實踐。 具體的過程包括:探索實踐科學合理的實驗班選拔方式;全面進行了培養方案與課程體系的改革與建設;采取準研究生式的培養,學生會參加導師的科研項目;發揮第二課堂作用,充實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科研能力和創新能力;加強國際交流,培養提高學生的外語能力和國際視野。
記者:分層次教學主要解決了哪些教學問題?
郭建生:首先,因材施教可以極大限度地調動優秀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引導優秀學生朝著能發揮自己優勢的方向發展,讓優秀人才更快更好地成長。
其次,實驗班采用精英培養模式,按照通識、大類、專業(方向)課程三位一體的指導思想設立課程體系,體現厚基礎、寬口徑、重交叉、有深度的原則和特點。
最后,突出基礎、能力、素質三要素的全面培養,以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為核心,多方面造就基礎好、能力強、素質高的一流紡織本科畢業生。
記者:實驗班學生是如何進行選拔的?是否有一定的流動機制?
郭建生:我們在2008年招收了第一屆“紡織實驗班”,在2008級“紡織實驗班”組班選拔時,學院是采取當年全院按大類招生入校的新生中高考成績較好者自愿報名、通過數學、外語考試和面試,擇優錄取的方式,經過嚴格的筆試和面試選拔,選拔確定了36人進入2008級實驗班。
根據2008級實驗班運行1年的情況總結,我們在2009級、2010級“紡織實驗班”選拔時采取了參考高考成績、主要根據第一學期平均學分績點和面試成績選拔的方式,使真正素質優秀和適應高校學習環境的學生被選拔進來。
同時,實驗班實行“動態平衡進出入制”。第一二學年,每學年結束,學院的其他優秀學生根據成績并經面試后可進入實驗班學習,而不適應實驗班教學模式的學生也可選擇自由離開。每學年結束,根據實驗班的具體情況實行淘汰制。
重綜合素質培養
記者:這項教學成果在對學生的培養方案與課程體系的改革與建設中做了哪些具體工作?
邱夷平:按照通識、大類、專業(方向)課程三位一體的課程體系,我們注重在分層次培養過程中激發學生探索未知知識的興趣,加強學生外語、計算機、工程技術等基本能力的訓練,通過豐富的文學、藝術類課程和社團活動,提高學生審美能力與人文素養。同時,集多學科優勢,在課堂教學之外為學生提供形式多樣的學術活動、研究課題、工程設計題目以及實習實踐、海外交流等機會,全面培養和促使學生形成良好的創新思維習慣和意識。
培養方案的具體實施包括:在選修課方面,增加文學、藝術修養及禮儀類課程;加強科研方法訓練,增加創新方法論和文獻檢索類課程;學科基礎課程中,除必修課程外,設立材料類、化學類和機電類等學科基礎拓展課程模塊,學生可根據興趣自行選擇;增加“做中學”、“練中學”和科研等自主學習時間,培養和強化學生的應用知識能力和科研能力;強化專業外語;增加適量的由外教授課的國外相關院校的專業課程,拓展學生的國際視野;增加經濟學和財務管理類課程,使學生具有一定的經濟管理能力等9個特點。
記者:實驗班從本科開始就實行了導師制,這種準研究生式的培養收到了哪些成效?
郭建生:實驗班的導師制使學生在本科學習期間可以得到資深教授組成的學生學習指導小組的全程指導。四個學生配備一個教授導師,導師由學院聘任。要求學生4人自由組合成一個團隊,自己聯系相應的導師。導師結合學生進課題組,對指導的學生進行選課、學習內容及科研方法等的全方位指導。學生定期參加研究生組會,四人小組以團隊形式參加導師項目研究,培養科研能力和團隊精神。
在每周一次的高級研討會上,實驗班的各組同學分別對自己正在研究或者感興趣的課題進展情況用英語介紹,并與其他同學進行探討交流。通過研討會的訓練,使全班同學對專業和科學研究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激發了同學們勇于探索、不斷創新的學術精神。
記者:對于分層次的教學,學院特別注重了學生外語能力的培養,那么學院在為學生加強國際交流,拓寬國際視野方面提供了哪些平臺?
邱夷平:我們要求實驗班的學生必須選讀雙語授課的專業平臺課程,并增設國外相關院校的專業課程,由外教來英語授課。組織學生參加國外學者的講座,參加學院承辦的國際會議的志愿者活動,如組織實驗班學生擔任了2009年國際纖維學會春季會議、第三屆紡織生物工程和信息學會國際會議(TBIS 2010)、2010年“國際生物醫用紡織材料論壇”暨“111”年會等活動的志愿者。
紡織學院與美、法等國家以及中國香港建有多項人才培養的合作項目,如美國北卡羅來那州立大學、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立大學戴維斯分校、美國費城大學、美國康奈爾大學、法國魯貝高等紡織學院和香港理工大學等。通過為學生提供交流學習的機會,使得學生的外語交流能力和國際視野得到顯著強化和提高。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