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零售行業市場分割明顯
根據麥肯錫預測,10年之后,中國的個人消費總額將翻一番,成為僅次于美國的全球第二大消費市場。百貨店、大型超市、便利店、專業店、專賣店、購物中心、折扣店、倉儲商店、網絡零售等多業態各顯其能。
按照西方零售業態的發展歷程,人均GDP水平與新型業態的出現之間存在著必然的聯系。例如人均GDP達到8000美元以后,網絡零售、倉儲超市、購物中心等業態開始高速發展。按照國際貨幣基金公布的數據,2010年中國人均GDP達到4283美元,從各省市數據來看,北京、上海、深圳、廣州等發達地區人均GDP早已超過1萬美元,對應的各種零售創新業態也發展的較為成熟。
但是同發達國家相比,國內零售業的發展尚處于初級階段,以百貨為例,雖然中國百貨行業市場規模過去5年復合增速為12.7%,預計2015年中國百貨業市場規模增長至10875元。但中國目前6800多家的門店總數依然遠遠低于美國的42000多家。從人均指標看,中國每百萬人口平均擁有5.1家百貨門店,遠低于美國的128家。中國每百萬人口近5.5萬平米的百貨營業面積,遠低于美國、日本、英國等發達國家。因此,對照國外發達國家的百貨發展狀況可以看出,未來中國零售業的發展空間還非常大。
中國零售業發展理由一:行業集中度不夠,缺乏規模優勢。根據歐睿信息咨詢的數據,中國百貨前三強的市場份額僅為5.6%,前十大公司的市場份額僅為13.3%,遠低于歐美成熟市場的市場集中度。在法國前三家百貨市場占有率為92.5%。韓國前三家則占據77.5%的市場份額。
中國零售業發展理由二:目前國內零售業的發展并不均衡,以往諸多的零售企業,甚至許多跨國企業仍只盯住少數幾個大城市。往往忽略了貢獻60%的中國城鎮消費總額的700多個三四線城市。因此,隨著一線城市購物中心數量趨于飽和、市場競爭日益激烈、投資成本逐年加大等因素的影響,越來越多的開發商、零售商把目光放到了二線和三線城市,而與二線城市相比,三線城市的市場空白更大。截至2011年底,中國開業購物中心2795家,其中一線城市將擁有821家,二線城市僅次于一線,累計開業達752家購物中心。占中國市場大多數的三級城市累計開業量卻僅有544家。
中國零售業發展理由三:管理水平差異大。盡管中國超市行業的行業集中度較高,超市10強銷售額占限額以上超市銷售額的比例達到60%-70%之間,直接導致其毛利率較為可觀,并且有上升趨勢。但是,超市行業卻面臨著巨大的外資超市的競爭壓力。從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的數據來看,外資超市占超市百強的比重逐年上升,外資超市在采購、供應鏈及管理經驗方面相對于本土超市具備明顯的優勢。國內企業如何在競爭中學習到這些先進之處成為了成敗的關鍵。
中國零售業發展理由四:業態的轉型。2008年12月,商務部、農業部聯合下發《關于開展農超對接試點工作的通知》,推進鮮活農產品“超市+基地”的流通模式,引導大型連鎖超市直接與鮮活農產品產地的農民專業合作社產銷對接。超市將會逐步取代農貿市場成為中國城市生鮮流通和經營的主渠道,生鮮運營的創新業態也將有效突破中國現有的流通體制。從中國超市目前的采購渠道來看,42%的連鎖零售企業以批發市場為主要采購渠道,16%的企業以固定基地為主要采購渠道,42%的企業從以上兩個渠道采購的比例相當。未來當真正實現“農超對接”之后,專門的生鮮超市不失為一種好的模式,龐大的市場使得生鮮超市被稱為“藍海”一點也不為過。
總體來看,中國市場之大,消費能力、零售行業未來發展機會,這些都是毋庸置疑的,那么剩下的便是如何在這些藍海中尋找機遇。發展的機遇往往在發展中的問題,而問題的關鍵就在于目前中國零售的分布格局。正是由于這個格局導致了行業集中度不高,發展不均衡等問題。
中國零售行業市場分割過于明顯,在不同市場區域均有各自的龍頭企業割據一方,例如東北的中興商業、商業城、歐亞集團、長百集團、秋林集團等;華北的王府井百貨、西單商場;華東的百聯股份、新世界、東百集團、銀座商城等等。割據的結果直接導致了企業由于所在地區的“肥瘦”而“飽饑”不同,在GDP水平較高的華北、華東、華南的企業自然而然的經營業績不同。天然上喪失了成就沃爾瑪這種零售巨擘的基礎。沃爾瑪的發展歷史可以看出,其在美國的發展完全依靠從1961年至今的“細胞繁殖”,主要依靠選址小鎮。而此時我國國內的零售企業發展有悖于行業趨勢。誰能打破這個割據的格局,從全國角度入手,誰就將能成為中國零售行業的霸主。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