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交會服裝訂單轉向東南亞出口降9.3%
廣交會收官 出口成交降9.3%
昨日,第112屆廣交會閉幕。根據官方數據,截至11月3日,第112屆廣交會境外采購商與會188,145人,來自211個國家和地區,與會人數比第111屆同期減少10 .26%。出口成交326 .8億美元,比上屆下降9 .3%。
南都記者昨日綜合采訪獲悉,本屆廣交會危中有機,呈現幾大亮點。品牌成交增多、進口展位需求增加、特色產品受歡迎,另外新興市場進一步興起,服裝零售訂單轉向東南亞。中國輕工工藝品進出口商會有關負責人表示東南亞新興力量“貢獻不小”。外貿專家建議,外部需求下滑無法控制,只能夠靠企業自己轉型升級,在技術方面進行創新,在產品質量方面提升水平。
采購商、成交量均下降
截至11月3日,第112屆廣交會境外采購商與會188,145人,來自211個國家和地區,與會人數比第111屆同期減少10 .26%。
從各大洲情況看,亞洲采購商與會人數占54.03%,其次為歐洲和美洲。
從成交量看,本屆廣交會出口成交326.8億美元,比上屆下降9 .3%。其中歐美日等傳統市場降幅明顯,新興市場降幅較小。受歐債危機、美國經濟復蘇乏力和中日關系影響,對歐盟、美國、日本成交分別下降10 .5%、9 .4%、36 .6%。對新興市場成交降幅較小,對東盟、中東、金磚四國成交降幅分別為7.9%、5 .7%、0 .7%,均低于總成交降幅,對澳大利亞成交增長0 .4%。
來自日本的采購商數量急劇下降。據悉,第110屆廣交會日本采購商數量為7122家,達到最近十屆最高值。但本屆廣交會這一數字僅為4920家。
往屆以采購大戶面貌出現的日本電子、汽車等諸多世界級大企業,在本屆廣交會上幾乎找不到它們的身影。
“廣交會的到會人數和成交量下降的原因有兩個。第一,主要的采購國家和地區,例如美國、歐盟、日本等經濟形勢沒有好轉。第二,廣交會作為展覽的地位在下降。現在全國各地都有各種各樣的展覽會,加上網上交易平臺的興起,對廣交會造成沖擊。”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國際經濟貿易研究中心副主任肖鷂飛向南都記者表示。
另外本屆廣交會以中短訂單居多。6個月以內的中短訂單占比達86.6%。
由于秋交會接的是明年的訂單。從這屆廣交會到會客商和成交量來看,至少明年上半年外貿形勢不樂觀。
危中有機,廣交會現三亮點
即使本屆廣交會到會人數和成交量同期都下降,但廣交會發言人強調,廣交會按照“穩增長、調結構、促平衡”的目標要求,著力加強出口品牌建設、優化參展結構、提升參展質量,取得了積極成效,辦展水平得到進一步提升。
第一個亮點,品牌成交增多。
廣交會新聞發言人、中國對外貿易中心副主任劉建軍表示,本屆品牌展區成交125.8億美元,下降5.4%,比總成交降幅低3.9個百分點。每家品牌企業平均獲得的訂單數是非品牌企業的3倍,平均成交額是非品牌企業的6 .2倍。創新產品多、設計研發能力強的企業成交情況明顯好于其他企業。
第二個亮點,進口展位需求旺盛,特色產品受歡迎。
本屆廣交會進口展參展企業數量和質量有所提高,共有44個國家的552家企業參展,比上屆增長6 .2%,展位894個,增長0 .7%。《財富》排行榜百強企業美國H oneyw ell公司本屆申請了10個展位。美、英、德等國知名企業為開拓中國市場,積極展出綠色環保、高新技術和本國特色產品,深受國內采購商歡迎。
第三個亮點,新興市場的興起。
“目前歐美市場依舊占據中國出口總額主力,但新興市場的消費潛力、政策優惠、勞動力成本等優勢不斷凸顯,接下來會有越來越多的企業選擇新興市場緩解出口壓力,擴大業務。”環球市場集團運營總監魏濤分析道。
作為2014年世界杯和2016年奧運會的舉辦國,金磚之國巴西在本屆廣交會上倍受關注。中國進出口商業交易會副主任王潤生表示,巴西近年來已經成為廣交會參展企業最關注的出口市場和“走出去”的戰略基地之一,中巴兩國在資源、市場、貿易、投資等方面具有很大的互補性。
法國科麥思控股有限公司大中華區執行總監江佩窈向南都記者透露,不少外資目前仍看好中國市場,并積極籌劃投資。據悉其參展展位是經轉手獲得的,價位“高達幾十萬”,“相比于歐美特別是中西歐乏力的投資環境,中國其實仍是一片沃土,這次參展我們本沒有抱太大期望,但收獲高過預期”。
另外,本屆廣交會的電子商務網上交易活躍。據統計,本次網上廣交會網站的累計訪問量達1 .21億次。網上廣交會累計意向成交4921萬美元。肖鷂飛接受南都記者采訪時表示,“網上交易平臺方面相信是今后的發展趨勢。”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