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康抗辯歐盟反傾銷勝訴:信心是黃金 法律是武器
抗辯回顧:不甘輸一審,再打第二審
上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皮鞋開始大量向歐盟各國銷售,且每年的銷量較大幅遞增。2006年10月7日,歐盟委員會繼此前持續對中國皮鞋實行配額限制后,首次對中國皮鞋實行反傾銷,征收為期兩年的16.5%的高額反傾銷稅。面對歐盟反傾銷的大棒,在國家商務部、中國皮革協會的積極指導、支持下,奧康于10月23日正式聘請北京中倫律師事務所,從司法程序上對這一明顯不公平的貿易決策正式向歐盟初級法院提起訴訟。隨后,溫州“泰馬”及廣州“南海金履”、萬邦和福建等5家中國鞋企也跟隨奧康聯合上訴。
同年年底,由于中國鞋企積極抗辯歐盟反傾銷,歐盟執委會公布貿易救濟工具綠皮書,并主動邀請中方對綠皮書進行評論。之后,中國商務部曾先后組織召開了“歐盟貿易救濟工具綠皮書評論座談會”和“中歐貿易官員貿易救濟工具問題研討會”,積極促成中歐雙方關于歐盟貿易救濟措施問題開展對話。
然而,中國鞋企的奮起應訴與抗辯還是沒能阻止歐盟反傾銷大棒。原本到2008年10月此項反傾銷措施就應到期終止,但是歐盟委員會不顧大部分成員國的反對,決定對中國皮鞋反傾銷案展開“期滿復審”。2009年12月,歐盟作出復審決定,在沒有充分理由的情況下,對中國皮鞋的反傾銷措施再延長15個月,即至2011年3月31日。
在法律官司領域,2010年3月,歐盟初級法院駁回奧康等中國5家鞋企的訴訟請求,宣布中國鞋企一審敗訴。2010年4月8日,中國商務部上訴世貿組織,請求WTO成立專家組,協調解決這場由歐盟發起的不公正的國際貿易爭端。隨后,“泰馬”“南海金履”等4家鞋企認為二審勝訴無望而宣布退出司法訴訟抗爭。在這種情況下,奧康信心不倒,不惜承受巨額的訴訟費,決定繼續上訴至歐盟高等法院,單槍匹馬“再搏二審”。
2011年3月31日是歐盟延長反傾銷措施的到期日,歐盟打完“最后一發子彈”。由此,歐盟宣布從當年4月1日起,正式取消對中國皮鞋征收16.5%的高額反傾銷稅。這一維持了近5年之久的不合理貿易保護措施終于“壽終正寢”。
然而,歐盟在行政措施上雖是單方終止了制裁措施,但未解決反傾銷的法律官司問題。奧康在歐盟高等法院繼續進行多輪申辯,向終審求勝“沖刺”。經過奧康和國內、國外兩個律師團的積極努力,歐盟高級法院最終在2012年11月15日正式下達判決書,終裁奧康勝訴。
有關法律專家稱,這場“洋官司”取得勝訴,它獲得的直接好處,一是“誰敗訴誰承擔”,歐盟將承擔所有的訴訟費,預計高達約500萬元人民幣。二是歐盟要向中國企業和進口商退回已收取3年的反傾銷稅。它產生的積極意義,一是,使中國企業“打”回了信心,“打”回了尊嚴。二是由于澄清了一些反傾銷官司的法律條款,從而為中國企業今后應訴反傾銷官司提供了程序上的確立和可預見性的法律依據。
抗辯啟示:信心是黃金(1730.50,2.30,0.13%), 法律是武器
在這長達6年的抗辯之路中,不僅讓世界看到了中國民營企業的自信與擔當,更為重要的是它為日漸走向國際的廣大中國民企應對國際貿易摩擦與經濟糾紛提供了彌足珍貴的經驗與借鑒。
啟示一、修煉自身,增加競爭砝碼
從反傾銷的立案調查數量來看,我國是世界上遭遇反傾銷立案調查最多的國家。近年來,不光是鞋產品,中國出口的多種商品,比如光伏電池組、陶瓷、鋁車輪等等,都經常會遭遇其他國家的反傾銷。
中國皮革協會副會長、奧康公司董事長王振滔認為,盡管地區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制度差異帶來偏見等客觀因素對中國企業走向世界產生一定阻力,但是必須承認的是中國出口商品在質量與科技含量上仍然一定程度地落后于發達國家。因此,擺脫反傾銷大棒最為行之有效的辦法就是不斷提高自身實力。
加大科技投入,提高產品科技含量。從產品結構看,我國出口的一些產品科技含量低,多是勞動密集型產品。如紡織品、半成品等,易給進口國造成低價傾銷的印象。加大科技與研發力度,以自有知識產權來與國際同類產品競爭,而非價格,這是中國企業當前急需解決的問題。中國皮革協會制鞋辦公室主任衛亞非認為,“科技為王”才能以不變應萬變。
制定行之有效的國際營銷戰略。我國出口企業大多缺乏對國際市場的深入調研和總體把握,在國際市場上沒有制定總體營銷和自己品牌占略,單純依賴低價戰略打入國際市場的居多。品牌附加值等非價格競爭手段已是當下國際市場競爭的重要砝碼。中國企業走出去,需要有強有力的品牌實力作支撐。王振滔說,“中國制造”基本上產品出口,而未實現品質出口、品牌出口,這是老被反傾銷的軟檔。
走出互相殺價、無序競爭的低區。康奈集團國際貿易部總經理繆仁贊坦率說,反傾銷固然有歐盟貿易保護主義在作祟,也有中國企業自身的不足。譬如在定價、出價上就有“老毛病”。多年來,在廣交會及一些國際交易會上,中國一些企業低端競爭、無序競爭,互相殺價,一雙鞋有人報價5美金,就有人出4.8元,最終壓到4.5元甚至更低,這無形中自相殘殺,自己把中國的產品壓成低檔貨,授人以柄,今后再也不能干這種鷸蚌相爭之事了。
啟示二、敢于擔當,積極應對挑戰
在歐盟開始對中國鞋企征收高額反傾銷稅時,兩三千家涉案中國鞋企有相當部分企業情緒低落,信心“破產”。在商務部和中國皮革協會的鼓勵下,起先倒有1000來家民企愿意應對,接受歐盟反傾銷調查。但后來許多企業看看勢頭不妙,認為前途渺茫,思想悲觀,紛紛退出,甘愿被動挨打,敢應對的企業從1000來家銳減至30來家,后來又進一步縮減,僅有奧康等5家企業真正反抗訴訟。而一審判決敗訴后,另4家企業打擊很大,集體退出,僅剩奧康孤軍作戰。這種現象反映出我國企業在面臨不平等或者不公正貿易裁定時的恐懼、逃避與不作為心態,這是當下中國企業參與國際市場競爭的“信心軟肋”。
現在奧康堅持訴訟并且取得勝利,直接向中國企業表明:逃避與退縮只會切斷與外界的溝通和交流,自己打敗自己,而給那些為保護本國利益而設定貿易壁壘的國家和組織造成了易于成功的錯覺,唯有用自信與擔當扛起法律武器才能維護中國企業的合法權益。
啟示三、法律先行,“法腦”“商腦”并用
中國是世界貿易組織的后進國家,很多中國企業對國際貿易規則與國際法律法規仍然相當陌生,這使許多中國企業陷入很大的被動,也為國外提供不公正裁定的可乘之機。
全程擔任奧康法律訴訟的北京中倫律師事務所合伙人、國際貿易與WTO法業務組負責人蒲凌塵律師分析,通過許多國際貿易爭端的案例看出,中國的企業與西方的企業有一個明顯的區別,西方企業的經營理念是法律先行,先搞懂、搞通國際貿易的法律、法規、規則,在法律的框架下再制定商業模式,開展商業經營和競爭。而中國的企業往往是商業為先,商業競爭先行,先制定商業戰略和商業模式,一古腦兒開展經營和商業競爭,等出了問題、遇到麻煩后再“臨時抱佛腳”,找法律“救火”。
他認為,中國企業若不先好好學習國際貿易游戲規則,不了解國外當地的法律、法規,不研究對方潛在的陷阱就“嘩嘩嘩”地“走出去”,非吃大虧不可。“中國企業要向西方企業學習,把競爭程序調過來,必須兩腦并用,左腦轉動商業模式和競爭戰略,右腦轉動法律、法規意識。企業家不懂法律沒關系,但要先請法律專家幫助做‘法律保健’,在‘走出去’前要先請法律專家診斷、把脈,防范于未然”。蒲凌塵律師強調說。
中國皮革協會副會長、奧康公司董事長王振滔認為,熟悉世界貿易組織規則,有效地參與國際市場競爭,這仍是今后的關鍵所在。出口企業要熟悉非歧視性待遇、信息通報與共享,保護企業產品出口所要求的正當利益。同時對那些沒有科學依據支持的標準和合格評定程序、帶有明顯歧視性的措施,要采取雙邊磋商、或訴諸爭端解決機制等手段堅決予以反擊。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