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斌紅:中國紡織業未來結構調整和轉變
“紡織面料界訂單將呈現小批量、多品種趨勢,這也要求企業確立自己的專攻強項。”近日,在石獅市布料同業公會高峰論壇上,國家紡織產品開發中心主任李斌紅向在場的業內人士分析了紡織面料界未來可能發生的結構調整和轉變。她認為,在微利時代,閩南紡織服裝企業可借鑒國際“快時尚”品牌的生產設計模式,不再做大規模同質化產品,而建立“短平快”供應鏈系統,實現快速反應,專注做“小又精”的產品。
借鑒快時尚先進做法
當前,中國紡織業各項要素成本加速上升,企業進入微利時代,如何將源于市場自然增長的規模優勢,向產業鏈配套優勢、技術創新優勢和資源效率優勢轉型?
在李斌紅看來,紡織企業要在微利時代中生存下來,就該擺脫價格戰,以鮮明的個性化產品吸引目標客戶。她認為,每家紡織企業都應有自己的專攻,比如改進原料的使用,實現產品差異化,或者專攻一些再生纖維素、稀貴纖維等新型面料。
“在‘快時尚’時代,紡織企業應尤為注意把握時尚潮流趨勢。”李斌紅介紹,以全球“快時尚”引領者ZARA為例,其產品開發多半是從密切關注潮流和消費者購買行為開始。值得借鑒的是,ZARA的整個設計團隊由設計師、市場專家、采購專家組成,他們在同一個地方辦公,一起對設計方案進行修改、完善和細化,并根據數據庫中的信息,共同確定生產細節,然后才將標準化的生產指令交給生產部門。
訂單將小批量多樣化
李斌紅認為,從紡織面料產品趨勢看,全球對于環境保護、和諧發展日趨關注,未來富有競爭力的產品開發需要將時尚、功能、環保等多個要素有機結合。
從采購趨勢看,產品訂單將呈現出小批量、多品種、短交期的特點,并逐步向大規模定制轉型;基于綜合成本控制及降低供應鏈管理風險等因素考慮,國際采購商將根據產品特征由離岸加工轉向近岸加工,甚至本土加工;國內服裝品牌將逐漸改變供應商的同質化以及產品同質化的現狀,與上游企業共同開發產品,共擔風險,共享利益。
“未來紡織企業將由產品制造向產品設計延伸,由單一產品向組合產品延伸,由獨立加工向制造圈擴展。這也意味著,紡織企業將以‘總部+基地+外包+松散合作伙伴+專業機構’的形式存在。”李斌紅向在座的企業介紹了未來紡織界可能呈現的三大商業模式轉型:從企業時代向客戶時代轉型,尋找有效需求,盡可能做到細分市場,提升產品中的創意設計含量;從個人時代向團隊時代轉型,依托大規模設計師協同創新,形成時間優勢和成本效率;從品種時代向品牌時代轉型,從單一的新品種市場競爭,向企業定位、企業文化系列產品等組合形成的品牌競爭轉型。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