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品牌行業再現新挑戰
中國體育用品公司都對前景做了過分樂觀的判斷,供給過剩在2011年已成定局。國際一線品牌和“快時尚”品牌的沖擊,讓國內體育品牌雪上加霜。
2008年北京奧運會成功舉辦之后,國內知名體育品牌預計,中國居民體育用品消費水平將進一步提升,于是紛紛加大馬力生產,準備在“后奧運時代”大干一場。但2009年的巔峰過后,市場的回答卻剛好相反,開始一路下滑,直至陰云籠罩在全行業上空。
“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下,中國整體宏觀經濟受影響,而體育用品行業經過近10年的快速發展也進入調整階段,這兩個周期疊加造成了目前的困難局面。”國家體育總局體科所體育社會科學研究中心主任鮑明曉這樣分析。具體說來,目前體育品牌的困境主要集中在高庫存和單店效益差兩個方面,繼而導致訂單大幅下跌的連鎖反應。
的確,借著北京奧運會的東風,中國體育用品公司都對前景做了過分樂觀的判斷,供給過剩在2011年已成定局。據2011年財報,上述六大國內品牌存貨總值同上一年相比均以兩位數增長,存貨周轉天數也增加不少。另一方面,一波上市潮后,各大體育公司手中持有的大量資金也使擴張成為可能,這幾年盲目擴產帶來的庫存和大肆擴張的門店,無疑增加了成本。
壓力不僅來自國內,國際一線體育品牌和“快時尚”品牌的沖擊,也讓國內體育品牌雪上加霜。
國際體育品牌阿迪達斯今年上半年的財務報告顯示,中國市場銷售額增長了19%,這一成績歸功于其“通向2015之路”戰略的實施。“低線城市”擴張是該戰略的核心部分,所謂“低線城市”是指三四線城市,阿迪達斯計劃2015年時下沉到1400座低線城市。2010年啟動這項戰略時,阿迪達斯的業務僅局限于國內550座城市。鮑明曉認為:“歐債危機讓阿迪達斯更加注重中國市場,渠道下沉使得原本在低線城市占有優勢的國內品牌受到擠壓。”
另一挑戰來自一些定位于青少年的“快時尚”品牌。361°公關總監汪鵬說:“我們的品牌原先定位在16歲到28歲,但在這些潮流品牌的沖擊下,我們發現穿361°的大多是30歲到50歲的人。”體育服飾自身具有時尚元素,但與真正主打時尚潮流的品牌相比,還是顯得黯然失色。“他們更新換代的速度太快了。”對此汪鵬感到很無奈。
{page_break}
走到十字路口的選擇
體育品牌進入重新洗牌的格局,體育品牌今后如何發展受到市場容量、消費者觀念、品牌影響力等多方面因素牽制。
困境對于一個行業的發展來說未必都是壞事。張濤認為:“從近兩年的業績看,單靠數量投入的粗放增長時代已經過去。”體育品牌進入重新洗牌的格局,今后的路怎么走是擺在各大知名品牌面前的重要課題。
李寧公司率先作出了回答,他們斥巨資贊助CBA(中國男子籃球職業聯賽)。李寧本人表示,贊助CBA是現階段集中資源做的最重要的事情,“其實我們的目的不是投資CBA,而是投資籃球”。李寧公司借此走專業化體育品牌公司的意圖十分明顯。北京關鍵之道體育咨詢公司CEO張慶認為:“李寧公司此舉聚焦品牌本身,回歸到運動本質,方向應當是正確的。”
走專業化體育品牌路線并獲得成功的,阿迪達斯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熱愛運動”始終是阿迪達斯向消費者傳遞的核心理念,提供高端、優質的運動產品永遠被置于首位。但專業化路線固然吸引人,是否適合目前的中國市場還很難說。
首先,專業化對品牌質量和公司品質有很高的要求。鮑明曉認為:“專業化路線需要體育品牌掌握相當多的賽事和明星資源。”但中國優質的體育賽事和明星資源十分有限。另外,企業的科技研發實力以及產品化能力也至關重要。汪鵬認為,目前國內體育品牌的確可以研制出一些科技含量較高的產品,但還無法形成量產。
其次,專業化其實是體育品牌本該追求的“正道”,但較高的成本投入是必須要面對的事實,贊助賽事、明星代言、研發投入,這些成本最終都要體現到產品價格上。以中國消費者目前體育品牌的消費觀念和消費能力,國內體育品牌很難比肩國際一流品牌的定價。
那么,成本相對較低的時尚化路線是不是現實的選擇?畢竟企業要面對眼下的“寒流”,如果挺不過去還談什么長遠。特步是國內體育品牌唯一中報業績略為增長的,這與其“不那么體育”的品牌特色有一定關系。
張濤則認為,這樣的行業調整恐怕還需持續幾年。說到底,體育品牌今后如何發展受到市場容量、消費者觀念、品牌影響力等多方面因素牽制。專業化?時尚化?選擇并不是太多,國內體育品牌正站在十字路口。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