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元代工費引發的思考
俗話說,一流企業賣標準,二流企業賣品牌,三流企業賣技術,四流企業賣產品。近日,一則“奢侈品代工廠利潤薄如紙”的新聞浮出水面,被多家媒體無限復制轉發,事件也充斥著每一個鐘愛高端奢侈品消費者的內心,讓一向高不可攀的奢侈品成為眾矢之的。
筆者疑慮,不知是該唾棄奢侈品的暴利模式,還是該學習人家的品牌運作呢?
一條意大利阿瑪尼(Armani)品牌領帶,零售價1800元人民幣。代工廠連工帶料算上加工費合計7.5美元,按該年人民幣全年平均匯率中間價1美元兌換7.6040元人民幣折算為57.03元,而領帶的零售價超過出廠價的31倍。一個零售價3000多元的蔻馳包,代工廠成本控制不好便僅能賺得5元的加工費,這些數字的背后無不帶著心酸和悲催的意味。
其實,國內一些不成熟的消費者購買奢侈品,只為那上面印著的Made in Italy或Made in France的標簽。只要印著Made in China,好像就失去了對奢侈品的購買欲望。所以,這些大牌只好不辭勞苦,輾轉幾次運到國外,標注個商標,就能使產品售價翻十幾倍乃至幾十倍。然而事實上,一件英國品牌服裝,都是在中國完成大部分加工步驟后,將剩下扣子、拉鏈等微小環節的半成品服裝運回英國,便可堂而皇之標注為“英國制造”。這樣,既不違反法律同時也節約了一部分的關稅。對品牌來講,這不過是跟消費者玩的產地游戲。
雖然越來越多的輿論直指奢侈品牌,但不管公眾怎么憤慨,奢侈品的定位和定義從來沒有絲毫動搖過。也有人說,所謂奢侈品,它的價值遠遠不在于它本身過硬的設計制造環節,消費者買的也只是品牌本身,所以打造自己的品牌非常重要。
就像可口可樂,曾有人買一瓶可口可樂然后倒入百事可樂的杯子,人們就會從心理上覺得甜膩乏味。毫無興趣喝下去,但其實里面就是可口可樂。還有非??蓸罚M管配方和口感都和可口可樂相近,但是因為消費者對可口可樂深入骨髓的品牌認可度,致使其他產品無論怎么費心營銷也替代不了人們對于紅色包裝的可口可樂情有獨鐘。所以,與其悲催地感嘆奢侈品的暴利、貼牌轉個圈回來就身價百倍,不如擺脫代加工,加快自有品牌影響力的建設步伐。
國內缺乏的不是設計人才,而是優秀的品牌。品牌缺少的是支撐其正常運轉的強大的團隊設計,有力的品牌推廣,高效的營銷模式,新穎的產品策劃等一系列模塊,所以,至今我們還未有品牌能聚合起深入人心的品牌影響力。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