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織服裝產業轉移暗潮涌動 生產投資須因地制宜
全球市場的重新分工注定要推動產業的轉移,尤其是在講求成本效益的紡織服裝業。經歷了以政策利好、配額限制為驅動力的兩個重要階段后,如今,成本要素的上漲成為我國紡織服裝企業“出走”的根本理由。在此契機下,印度、斯里蘭卡、緬甸、印尼等國家均拋出了引資橄欖枝,希望借助外力來把握行業發展的絕佳時機。另一方面,我國企業也希望通過實地考察來權衡各國的生產優勢。
為促進我國紡織服裝產業轉型升級,推動企業實施“走出去”發展戰略,4月初,中國紡織品進出口商會組織我國紡企赴印度、斯里蘭卡等地對紡織服裝行業發展、貿易情況及投資環境進行了深入調研。考察歸來,擔任此行領隊的中國紡織品進出口商會秘書長張錫安除了獲得了當地投資環境的調研成果之外,也開始思考這樣的問題:市場化行為引發的赴外投資趨勢不可逆轉,但國內紡織服裝企業向外轉移的深層原因是什么?過快的產業轉移將會為行業整體發展帶來怎樣的影響?
產業轉移暗潮涌動
近兩年,中國紡織品進出口商會(以下簡稱“紡織商會”)組團出訪東南亞國家的頻率提升。從去年6月的緬甸、印尼之行,到今年年初對泰國、孟加拉國、馬來西亞三國絲綢業的考察,以及一個月前與印度、斯里蘭卡業者的交流訪問。紡織服裝產業向東南亞的轉移之勢受到關注,也使得越來越多的企業希望在此尋找機會。“不管是從我們帶隊出訪,還是從企業問詢情況來看,我們都能感到業內對東南亞國家投資生產的興趣濃厚。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帶領5家企業實地考察了印度布蘭迪克服裝城(BIAC)的投資環境。在這期間,還分別與印度和斯里蘭卡行業協會及企業代表進行了貿易對接與交流。”張錫安介紹道。
與上世紀80~90年代,企業為規避出口配額限制而考慮對外投資的初衷不同,當前企業將目光瞄向東南亞國家多是由于成本壓力。勞動力成本上漲、國內外棉花價差拉大,削弱了我國企業的市場競爭力。張錫安闡釋說:“在國內生產,僅棉價每噸就比國外高出五六千元,單位產品依靠附加值創收的壓力加大。一些企業只能到東南亞國家進行生產,一方面沒有棉花進口配額限制,另一方面也能利用當地的原料優勢。”
紡織商會此行重點考察的BIAC位于印度東部的安德拉邦,該邦是印度第三大棉花生產地。充足的棉花供應使得該服裝城形成了“纖維到商店”的垂直整合體系。從基本薪資來看,園區內工人月薪普遍僅相當于人民幣700元。即便是在勞動力成本稍高的斯里蘭卡,其制衣工人月薪也不過折合人民幣800元左右。原料和勞動力成本上的優勢使得這些國家的紡織服裝業被越來越多的國外投資者看好。
張錫安說,從生產效率來看,東南亞國家要低于我國,但是綜合計算的話,國內中低端企業的成本競爭力肯定不如東南亞國家。因此,也就可以理解中低端企業的向外轉移。
生產投資須因地制宜
棉花和勞動力問題迫使企業考慮“出走”,而落腳哪個國家又考驗著企業的戰略眼光和經營智慧。張錫安指出,現在行業對外投資有兩種形式:投資服裝廠或棉紡廠。服裝業是勞動密集型產業,這種投資適合在緬甸、孟加拉國進行。而針對紡織廠的投資一般都是資本型的,從生產角度來看,則需要考慮當地的原材料采購是否便利。“印度現在突出的產業優勢是棉花能自給自足。與之相比,斯里蘭卡的原料大都需要進口。而像越南、印尼等國的產業鏈都在延伸,其產業優勢也將逐步體現出來。”張錫安說。
印度布蘭迪克服裝城的引資者十分歡迎中國的企業家進行考察并開展合作。當地業者信心滿滿地認為,未來10年,印度將有可能搶占中國紡織品服裝的部分市場份額。與其他國家相比,其信心源自于當地充足的勞動力供給。據了解,BIAC服裝城是由斯里蘭卡最大的服裝企業布蘭迪克公司投資建設和管理運營的。考察過程中,張錫安心存疑問:為何這家在斯里蘭卡十分具有競爭力的服裝企業要在印度投資呢?在隨后與斯里蘭卡代表的交談過程中,他了解到了企業更為長遠的規劃:“據這位負責人介紹,目前,斯里蘭卡也開始出現勞動力緊張的情況。在潛在勞動力供給這方面,印度更有保障。我們考察的BIAC服裝城擁有十幾家企業,目前員工數量達到1.6萬人。園區代表表示,如果能吸引更多企業來此投資的話,員工數量再擴張一倍不成問題。而且這一地區年齡在18歲~30歲左右的婦女特別多,她們都以到這個服裝城工作為榮。園區里,工人的整個狀態很安逸。反觀咱們國內的工廠,即使月薪能有四五千元,年輕人也不愿意從事紡織業,員工對企業的忠誠度普遍低于東南亞國家。”
張錫安建議,企業須根據自身的發展規劃來選擇投資形式,“服裝廠相對投入成本低,大多是以租賃形式為主,資金運轉比較靈活。而紡織廠由于需要對設備投入較多,一般著眼于長期規劃,對企業的資金運作能力也有較高要求。但無論是哪種投資,都存在著一定風險,比如生產管理規定、外匯規定以及工會法等等,這些都需要企業認真研究。”
外向型轉移引人深思
就以往的投資案例來看,像溢達和紅豆這樣被當地社會所接受,真正通過海外布局實現利益最大化的企業畢竟占少數。在當前形勢下,多數赴外投資的企業是希望利用當地優勢,穩住訂單。而在產業轉移的大潮中,企業選擇向外而非向內地中西部投資的現象也著實引人深思。
“其實,從對行業的情感和自身的生產狀況來看,企業并不一定想‘走出去’,因為文化和風俗習慣方面存在許多差異。應該說最好的方式是由東部向中部、西部轉移,把我們的產業實力和競爭優勢再保持一段時間。”張錫安認為,產業轉移存在著許多必然因素,但導致企業選擇“向外走”,而不是向中、西部投資,其中又有很多令人無奈的原因,“中、西部企業同樣存在勞動力成本上漲的問題。西部一線工人月薪哪怕只有2000~3000元,也比東南亞國家要高得多。此外,配套條件無法跟上產業發展,也影響了產業向中、西部轉移。前期有可能對接效果很好,但是實地考察的情況與描述的相差甚遠。而當地的優惠政策的穩定性、員工的忠實度如何,這些也都是東部企業關心的問題。”
張錫安表示,企業向外轉移的趨勢需要引起行業的重視,在此過程中,如何讓國內產業實現健康發展,需要行業上下共同努力。作為提供商貿服務的平臺,紡織商會未來將繼續為企業提供前期運作咨詢,并帶領企業實地考察。通過在業內舉辦交流活動,共享“走出去”的一手資訊。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