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收儲政策急需改變 棉花不會重蹈大豆覆轍
目前,我國棉花產業面臨諸多困境,表面上看是棉農和紡織企業之間的利益沖突,實則為以收儲、進口配額政策為主的國家調控和市場調控之間矛盾的激化,以下就從這兩方面進行分析。
收儲政策:國家正在尋找平衡政府和市場的長效機制
在經歷了2010年棉花的“瘋狂”之后,從2011年起經國務院批準開始實施棉花臨時收儲政策。
國家收儲的確托起了中國棉花價格,甚至對全球棉花價格的穩定也起到了支撐性作用,但這一政策又面臨極大的困境:一方面,目前的收儲價格仍不足以調動棉農種植棉花的積極性,棉花種植面積逐年遞減能夠說明這點。2012年全國植棉面積下降約6%,至約7408萬畝,而根據中國棉花信息網5月生產調查,2013年棉花意向播種面積為7065萬畝,同比再減4.6%。另一方面,收儲政策導致的高棉價已經嚴重損害了紡織企業的利益。我國是紡織品服裝重要出口國,但棉紡行業卻面臨嚴峻挑戰,除了出口市場需求增長乏力、人民幣匯率侵蝕紡企利潤、國際競爭更加激烈、貿易保護主義持續升溫等,人工和棉花原料成本增加使得我國外貿傳統優勢喪失。20400元/噸不限量收儲使得現貨市場上流通的棉花資源十分有限,尤其是高等級棉花,且價格節節攀升,棉紡織企業生存堪憂。
進口政策:棉花是否會成為“第二個大豆”
我國進口第一位的農副產品是大豆,其次是畜產品和棉花。在棉花進口問題上,國家同樣是本著保證我國棉花產量穩定的初衷,但進口配額政策又將所有的壓力加在了紡織企業頭上。持續的價格倒掛,最高至6000元/噸的內外價差,連配額都賣到3300元/噸,紡織企業生存愈加艱難。
關于棉花的進口問題,在第八屆中國國際棉花會議上,杜珉表示棉花應該不會重蹈大豆覆轍,主要因國內有配額政策,且棉花產業鏈長,不易被控制,但是中國農業大學校長柯柄生卻提出了不同意見,他認為棉花進口將會持續增加,尤其是棉花市場化以后。此外,國產棉花質量欠佳,據稱今年部分地區棉花等級較低,棉企將5級棉和較高等級棉花攪在一起構成主體等級為4級的棉花交儲,因此紡織企業普遍反映今年儲備棉等級較低、質量較差,就連新疆棉也摻雜了低等級棉花。即便如此,受配額限制,紡企也不能使用質優價廉的進口棉。目前棉花質量問題已經影響了紡織企業高支紗的生產,對我國棉花品牌也產生了不利影響。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