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品牌接棒日本品牌?
keenon fashion的負責人morten severon沒有想到,在參加第13屆中國(深圳)國際品牌服裝服飾交易會(以下簡稱深圳服交會)后,本來抱著試水中國市場來參展的5家企業,竟會這么快改變注意,決定進軍中國市場。
而看好中國市場未來發展潛力的并非只有這5家國外企業,來自紐約的設計師品牌diego binetti和douglas hannant同樣對中國市場充滿期待。
近幾年,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中國市場表現出的巨大消費潛力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國際品牌搶灘中國市場。這些國際品牌的進駐,在豐富中國市場服裝品類的同時,其先進的經營理念及品牌運作模式也給中國服裝企業的發展以借鑒、啟示。
但與此同時,面對中國市場日趨飽和的品牌業態及競爭激烈的市場格局,這些國際品牌能否真的實現其在中國的平穩落定和良性發展,它們對中國市場的憧憬能否實現?
國際品牌的“中國夢”
“展會舉辦期間,過來跟我們洽談的商場非常多,他們對我們的產品都表示出濃厚的合作興趣。”morten severon告訴記者,其中除了品牌產品本身的設計、品質外,中國市場對其產品定價的接受度也大大出乎品牌商的意料。
“我們本次參展深圳服交會的品牌都是經過精心挑選的,根據中國市場目前的發展情況,我們將自己的目標市場定位在中高端市場,選擇的品牌也都是歐洲市場較有知名度的品牌參展。”keenon fashion商務拓展部總監徐貝西告訴記者,在這些品牌中,成衣的定價多集中于1000元~2000元左右,高端童裝的價格則在600元左右。
一開始,這樣的價格定位,使對中國市場了解不深的morten severon還稍有忐忑,但在跟一些商場和渠道加盟商洽談之后,morten severon對這5家品牌未來在中國的發展頗有信心。
“中國市場太讓人驚訝了,許多商場都告訴我,這5家品牌的價格定位在中國商場里很普遍,一點也不高。因此,他們對我們表示出強烈的合作意向。”morten severon說道。
除了驚訝于中國市場在服裝消費上的巨大潛力外,在來自紐約的設計師diego binetti看來,中國市場近年來在服裝消費上的個性化需求,也給國外設計師品牌提供了巨大的發展空間。
“diego binetti是我們品牌的高端系列,主打的是高端個性禮服,針對的是演藝明星、貴婦等對個性著裝有較強追求的高端消費者。”diego binetti認為,近年來,中國對歐美服裝風格追捧,讓其在設計上相較于中國本土品牌有著更明顯的優勢。
同樣以中高端定制禮服作為目標市場的美國設計師品牌douglas hannant,對品牌未來在中國的發展也抱有較高的期望值。
“我認為,未來我們在中國市場會比歐洲的禮服品牌更有優勢。”douglas hannant渠道拓展負責人告訴記者,品牌目前已經進軍亞洲的日韓市場,就他近幾年對亞洲市場的感受來看,相較于歐洲禮服的“莊重”風格,亞洲消費者更偏愛比較“輕松”的禮服系列。
對禮服的輕松化演繹,也讓douglas hannant在消費受眾的定位上,有較寬的接受度。
“我們的目標消費者一般定位于25歲~45歲的女性。”douglas hannant的品牌負責人告訴記者。
對中國市場期待進一步堅定了這些品牌進軍中國市場的決心,但品牌落地隨之成為這些企業需要面對的問題。
夢想落地現實
對于品牌未來在中國市場的拓展,身兼品牌設計師及負責人的diego binetti坦誠地告訴記者,因其對中國市場還缺乏足夠的了解,所以,在對未來中國市場的開拓上,他會嘗試一切可能的合作方式。
“我的服裝品牌在中國香港的連佛卡和日本的百貨商店都有銷售,雙方主要采取的是買手采購的合作模式。對此,在未來的渠道的開拓上,我也希望能跟商場及代理商建立合作關系。”diego binetti同時表示,如果有服裝企業有意向在產品的設計,甚至品牌收購上合作,他也不會排斥這種合作方式。
不同于diego binetti在渠道開拓上的摸索態度,douglas hannant對其未來在中國的發展有著明確的規劃。
“我們期望尋找的是品牌合伙人,這個合伙人不只是負責我們產品的銷售,從產品的生產、設計、銷售、資金,甚至品牌在中國的運作上,我們希望它都能全面參與進來。與此同時,我們可以給予它一定的股權作為回報。我們希望找尋的是一種穩固的合作關系。”douglas hannant品牌渠道負責人告訴記者。
與此同時,keenon fashion負責渠道拓展的5家品牌,則以尋求商場合作及代理商為進軍中國市場的主要方式。
“我們目前對中國市場的開拓,還是以渠道合作為主。在國外,商場或者代理商在選定品牌達成合作之后,服裝企業在渠道拓展上的具體事宜一般會交由渠道商自己負責,銷售及庫存等具體問題都由渠道商自己打點,市場風險也由渠道商自擔。”morten severon表示。
但顯然,這樣的合作模式不適用于中國市場。
morten severon發現,在拓展中國市場中,5家品牌還需要渠道本土化的適應過程。徐貝西告訴記者,從他們這幾天同中國渠道商接洽的情況來看,在渠道的拓展上,中國的渠道商更傾向于風險共擔的合作方式。
“在我們與一些中國商場的洽談中,我發現,商場能接受的底線,也需要品牌自擔10%~20%的風險。”徐貝西告訴記者,對此,他們將針對中國市場的具體情況,做雙方合作的具體細節研究。
其實,不管洋品牌在中國市場的終端落地能否一帆風順,其對中國品牌的沖擊都在所難免。對此,中國企業該如何找到自己的優劣勢,進而面對日趨激烈的品牌競爭格局?
中國品牌接棒日本品牌?
對于第一次來中國的英國著名設計師todd來講,他很驚訝于中國市場對歐美風格的熱衷度。
“我覺得中國許多服裝品牌對歐美風的理解仍有不足,許多品牌仍以抄襲為主。”在todd看來,這也造成了許多中國品牌在定位上的混亂和辨識度不高等問題。
“我發現從中國的服裝產品中,你很難區分出其是低端、中端還是高端品牌。”todd認為,目前,中國服裝品牌僅僅是按服裝類別及穿著場合來為服裝品牌作簡單劃分。
但這種分法,很難得到市場的認可。
todd告訴記者,在歐洲,消費者從服裝的設計、質量等方面,就能很直觀地區分出品牌的檔次。中國的品牌市場要實現這樣的成熟轉變,還需要時間的積累。
對于造成中國品牌發展情況的原因,英國時尚協會首席運營官simon表示,這同中國市場的消費文化不無相關。
“在歐洲,消費者購買服裝追求的是個性化及身份體現,而在中國,其市場的消費習慣則恰好相反。”simon表示。
對此,在中國服裝品牌未來成長的問題上,simon表示,品牌要發展,就一定要平衡好商業化和設計師自我風格的關系。
“全世界每個地方都在商業化,商業化也是品牌發展不可回避的東西。但品牌在追求商業化的過程中,一定不能喪失品牌的個性及設計師的自我風格,設計師一定要有創造力。”simon說道。
“在亞洲市場,日本品牌給我的印象非常深刻。30年前,歐洲人一提到日本品牌就會覺得非常無趣,沒有什么吸引力,但現在,日本品牌在歐洲市場非常受歡迎。這是因為日本品牌真正地將自己的設計、理念及品牌價值觀融入到自己的每一件產品設計中。”todd對記者說道。
不知道未來中國品牌在經歷發展和沉淀后,能否“接棒”日本品牌在國際市場的影響力。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