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中國中國紡織企業將著力打造創新力
未來,中國中國紡織企業將著力打造“以材料智能為突破的創新力”、“以時尚導向為目標的消費力”、“以環境倒逼為動力的責任力”和“以社會青睞為基礎的吸引力”,從而加速建設紡織科技強國、品牌強國、可持續發展強國、人才的強國的進程。
在日前舉辦的2013中國紡織創新年會上,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會長王天凱表示,中共十八大做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戰略部署,十八屆三中全會進一步做出了《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將為中國紡織行業解決當前自主創新能力不足、節能減排面臨較大壓力以及區域結構調整、跨國資源配置等深層次問題帶來新的契機,對增強行業自主創新的能力和動力也將具有巨大的促進作用。
王天凱認為,快速變化的消費需求在全球化高度關聯時代要求紡織行業自身進行一系列變革,而這種變革就來自于包括技術、產品、管理以及營銷模式等在內的多維度創新,創新的手段和途徑則應涵蓋全產業鏈。現階段,中國紡織行業在自主創新能力建設方面雖已有了較大提升,但依然存在一些不足,包括創新人才和學術帶頭人緊缺,基礎理論研究和多學科綜合研發能力薄弱,國家級的創新主體數量較少,資源分散、未形成覆蓋全產業鏈的集中創新體系,以及紡織產業技術聯盟還未形成產學研用緊密合作、解決行業共性難點問題的協同創新機制等。
王天凱強調,中國紡織工業的自主創新必須在產業轉移的過程中以更高的姿態參與全球分工。新的產業格局的形成不僅體現在低端勞動力成本優勢上,更持久的競爭優勢是基于新材料技術、新能源技術、新生物技術、大數據管理以及文化與設計對產業發展的深層次影響,在全球范圍內進行資源配置,加強原始創新和集成創新能力的提升,是中國紡織行業從價值鏈低端向價值鏈高端發展,最終處于優勢地位的關鍵所在。
中國工業和信息化部黨組成員、總工程師朱宏任指出,當前中國紡織工業正處于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行業既要沉著應對國內成本持續上漲、資源環境壓力加劇、全球產業格局加速調整等帶來的挑戰,更要抓住國內消費升級以及本輪深化改革帶來的機遇,以改革創新的勇氣和智慧實施創新驅動戰略,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加快形成以技術、品牌、綠色發展為核心的競爭新優勢,促進紡織大國向紡織強國轉型。
朱宏任表示,工業和信息化部作為行業管理部門,將全力推進紡織行業的創新,幫助廣大紡織企業更多分享產業、改革、創新、發展帶來的新紅利:一是把握方向,推進、優化紡織行業的創新環境,積極參與推動財稅、金融、價格等領域的改革;二是推進、增強紡織行業創新能力,強化企業創新主體的作用;三是突出重點,推進提升紡織行業裝備水平;四是瞄準前沿,推進發展紡織行業新興領域,促進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五是深入推進紡織行業“兩化”融合,加大信息技術在紡織行業的集成應用。
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副會長孫瑞哲分析指出,《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的多項表述均利好于紡織行業。其中,“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有助于理順棉花體制、紡織產業向上游原料環節配套,紡織服裝企業走出去;“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有利于行業發展與行業政策的全方位協調設計;“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則有利于紡織業非公經濟突破部分產業的壟斷門檻,為產業注入新活力,鞏固民生產業的地位;“城鄉發展一體化”有助于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工農互惠、城鄉一體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既有利于穩定產業工人隊伍,又有助于刺激消費需求持續升級;“轉變政府職能”則有望強化節能節地節水、環境、技術、安全等市場準入標準,建立健全防范和化解產能過剩長效機制,從而有助于倒逼紡織工業加快技術進步。
孫瑞哲說,新形勢下,中國紡織工業正面臨以“增長、責任、電商、延伸、融合”為主要內容和特征的新浪潮,這也是中國紡織工業下一步發展的新紅利。面對新浪潮帶來的發展紅利,他從科技創新、模式創新、政策創新等3個角度,指出了中國紡織工業轉型升級的新路徑。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