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50年紡織產業面臨急待解決的問題
展望2050年,紡織產業有良好的發展機遇和宏偉的遠景,但是也面臨許多急待解決的問題。
(1)紡織纖維原料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全球紡織纖維加工量今后40年將大幅增加。根據聯合國預測,2050年全球紡織纖維加工量將達到2.53億噸。其中:服裝用紡織品4150萬噸,人均纖維消費量4.51kg/人?年,占16.4%;家用紡織品4100萬噸,人均纖維消費量4.45kg/人?年,占16.2%;產業用紡織品17050萬噸,人均纖維消費量18.53kg/人?年,占67.4%。這一變化是30年前完全沒有預料到的。
紡織纖維原料每年要由現在7500萬噸左右增加到2.53億噸,這樣的大發展將面臨許多制約。首先的問題是全球人口暴增(2000年聯合國發布預測2050年全球人口76億,2009年1月聯合國發布預測2050年全球人口92億,今年2月修改為94億),那么全球的耕地即使全部用于種糧食也可能不夠養活94億人口,糧食的供應將會非常緊張。
天然纖維無論是棉花、麻還是用于養羊的草場或是養蠶用的桑樹都將不能再用耕地,這種背景下,直接影響到傳統天然纖維的生產供應量,在未來40年中受到制約。其次,合成纖維依托石油化工原料漸趨枯竭,再生化學纖維依托棉短絨、木材漿粕等已趨極限,速生木材供應無法增長。化學纖維所用的原料90%以上都是來源于石油化工原料,今年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立大學戴維斯分校經濟學家發布研究論文提出,以現在的資源消耗速度,2050年全球石油和天然氣資源將會面臨枯竭。因此,今后40年,紡織纖維原料供應缺口很大,必須另覓資源,這是個非常嚴重的問題,不是危言聳聽。
(2)紡織加工對環境的影響受到各種條件的制約。從哥本哈根會議到去年的天津會議,以及十年以前的斯德哥爾摩公約,對現在紡織纖維原料生產和紡織加工提出了“節約能源”、“減少污水污物排放”、“節約用水”、“降低能源消耗”、“對環境友好”等“綠色”、“低碳”的要求。這對我們現在的紡織加工是一個重大的壓力,對現在的加工技術、方法、設備、工藝等都是重要的制約。除此之外,更重要的問題是,“節能”、“減排”、“降耗”等要求對我們紡織生產的加工成本提出了嚴峻的挑戰。
(3)新時期社會對紡織產品品質的要求將不斷提高。對服裝和家用紡織品要求,如服裝的抗起球性、抗鉤絲性仍然是難題;服裝的抗褶皺性、高濕摩擦色牢度、“洗可穿”性、導汗透濕性等的要求明顯提高;功能性要求不斷提高,如保暖性、涼爽性、抗菌性、防臭性、防蛀性、驅螨蟲性、阻燃性、防熔滴性、抗靜電性、防紫外線性、紅外輻射性、防電磁輻射性,以及智能服裝的要求。除此之外,更突出的是,衛生、保健、醫療用紡織品,與生理學、病理學、經絡穴位理論等許多學科的跨學科結合,在這方面的創新開發及應用需要花費更大力氣攻關的目標。
另外,產業用紡織品按各種用途不同,也提出高強度、超高強度、高模量、低模量、耐高溫、耐低溫、低電阻、高絕緣性、防高能粒子等新要求。比如,航天事業上,宇航員穿著的出倉的宇航服,包括我國即將實施的月球登陸而研制的服裝,這些服裝的使用環境特殊,朝向太陽的一面服裝最低溫度是185℃,在背向太陽的一面服裝的最高溫度是零下160℃,所以服裝表層的纖維要在185℃以上不變軟,更不能融化,在零下160℃以下不能發硬、發脆,對服裝提出了嚴格的要求。
要滿足這些要求必須:開發新的纖維品種,開發新的紡織加工工藝、設備,開發一系列檢測技術和儀器,建立一系列新標準。中國現已研發進入產業化的高性能纖維品種主要有:超高分子量高強度高模量聚乙烯纖維、聚間苯二甲酰間苯二胺纖維、聚對苯二甲酰對苯二胺纖維、聚苯砜對苯二甲酰胺纖維、聚苯硫醚纖維、高強度高模量碳纖維、聚四氟乙烯膜裂纖維紗、聚四氟乙烯纖維、玄武巖纖維、聚酰亞胺纖維、高強聚丙烯纖維、高強聚乙烯醇縮甲醛纖維、水溶性聚乙烯醇纖維。同時,全球高性能纖維正在開發并產業化的還有:超高強度碳纖維、超高模量碳纖維、碳化硅纖維、硼纖維、聚全氟纖維、聚對亞苯基苯并二噁唑纖維、聚間亞苯基苯并二咪唑纖維、聚對亞苯基苯并二噻唑纖維、聚醚醚酮纖維。全球關注的化學纖維加工技術還有:纖維素溶劑法紡絲;改性纖維素熱熔法紡絲;改性聚酯纖維聚乳酸纖維;各種高功能纖維:高強、阻燃、防熔滴、導汗、抗靜電、導電、導磁、防紫外、防電磁輻射、防高能粒子等等。
紡織產業發展面臨的任務
(1)拓展紡織纖維原料的新視野。在已經過去的“十一五”和“十二五”規劃中,對拓寬紡織纖維原料的新視野提出的要求是:充分利用自然條件,開發生物質資源。也就是利用各種新技術,培育纖維新品種,利用鹽堿地、荒灘地、山坡地種植天然纖維,形成天然植物纖維生產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包括各種棉、麻、養蠶的桑樹以及新開發的木棉纖維、牛角瓜纖維等。我國最近7年生產了300英支的細棉紗,合股成雙股線后織成色織布,然后做成襯衫,主要出口到美國。目前世界上沒有其他國家生產出這種細度的紗線。生產如此細度的棉紗,用普通棉纖維是做不出的。我們來計算一下:300英支的紗線相當于公制支數是508支,普通的棉纖維的公制支數是4000支,要用普通棉纖維紡出這么細的紗線,每根紗線的截面內只有8根纖維,按照成紗的原理,成紗至少需要37根纖維,所以用普通的棉纖維是無法做到的。這種300英支的紗線所用的棉纖維是我國特殊培養的品種,這種棉花是種植在鹽堿地上的。
另外,要充分利用當前農作物廢棄資源(如:喂蠶余下的桑條、榨糖后的甘蔗渣、麻桿芯、玉米桿等利用起來開發再生纖維素纖維);充分利用現有條件開發利用新的生物質資源(竹材、海藻、蟹殼、蝦皮、植物蛋白、細菌蛋白等);充分利用廢棄紡織品再生(在美國、法國、意大利、英國等發達國家,廢棄紡織品再生纖維進入市場并獲得消費者認可,中國已經做了十余年的工作,但仍需努力);開發新型高性能和新功能紡織纖維,包括用化學纖維“超越、仿制、代替棉纖維“。
(2)開發紡織染整服裝新技術和新設備。紡紗設備和技術方面,傳統的有走錠紡紗、翼錠紡紗、環錠紡紗為大家所熟悉,還有離心紡紗、轉杯紡紗、賽絡紡紗、賽絡絲紡紗、纜形紡紗、空心錠紡紗、噴氣紡紗、渦流紡紗、塵籠紡紗、花式紡紗、靜電紡紗;此外發現了新的紡紗方法,如:集聚紡紗、低扭矩(扭妥)紡紗、嵌入式復合紡紗、自捻紡紗、多色混色紡紗(同一根紗線上有幾種不同顏色的纖維)及彩虹紗紡紗(同一根紗線上出現4種到10種顏色,每種顏色都是由淺到深或由深到淺的顏色變化)。紡紗的錠子轉速由13000轉/分增加到20000轉/分甚至50000轉/分。
在織造技術方面,由原來的一般梭織發展到多臂織造、提花織造、劍桿織造、噴水織造、噴氣織造、三軸向織造、多層織造。此外,還開發了寬幅織造、特寬幅(幅寬14米以上)織造。織機轉速由120轉/分增到2500轉/分以上。針織技術覆蓋了緯編、經編、平型、圓型、寬幅(大筒徑)、單向襯經、單向襯緯、多向襯經、襯緯、添紗等。非織造技術在分梳、針刺、水刺、壓粘以及熔噴紡(化纖紡絲)等各種方式都已經廣泛實施。同時幾種方式的復合,壓粘和針刺、水刺復合技術以及與梭織物、針織物多層復合技術。編結織造技術覆蓋了多種三維立體一次成形技術,并用于生產的風力發電機的槳葉。
染色技術也有很大發展,覆蓋了軋染、浸染、冷軋堆染、噴染、超聲染、涂染、原液著色、超臨界二氧化碳染色技術以及紗線多色分段噴染技術等多種技術。印花技術覆蓋平網印花、圓網印花、噴墨印花、電子控制噴墨印花等技術。
服裝設計制作技術也由原來的手工加工到現在覆蓋了各種自動化技術以及一次成形無縫服裝。
這些技術反映了近30年來科學技術和紡織染整服裝機械設備制造技術的長足進步。但展望未來40年,紡織染整服裝技術及設備,必將產生更大的進步,特別是電子計算機自動控制的紡織設備。
(3)紡織科學理論發展并發揮創新的基礎作用。紡織原料利用和加工技術積累已經上萬年,近代機器紡織工業發展也已超過360年。但是紡織科學理論尚未完備:纖維的性能和功能尚未充分利用;纖維的磁學性質至今尚未充分認識和利用;紡織材料的許多性能在產業用紡織品中的作用還未進入系統設計階段;紡織材料力學性能中的“許用應力”尚未進入設計領域;服裝在人身穿著中的保健醫療作用尚未真正啟動;紡織染整加工流程仍太長、環節太多;纖維增強復合材料加工程序尚未系統標準化;紡織測試技術和標準尚未形成完整系統。這些工作尚待紡織科技工作者去完成。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