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綢企業制約瓶頸十分明顯
浙江絲綢享譽全球,但今年以來,一方面受國內市場消費疲軟、外貿訂單不足的影響;另一方面隨著蠶繭價格的一路走高,絲綢行業再現“面粉貴過面包”的境況,部分絲綢生產企業面臨著停工、減產的局面。曾經風光無限的浙江絲綢,正在遭遇寒冬。
絲綢市場旺季不旺
杭州中國絲綢城是全國最大的真絲綢交易中心,這里聚集著大大小小600余家商鋪,分別從事著絲綢面料、圍巾、工藝品及真絲服裝的批發零售業務。
雖然正值消費旺季,但記者看到在一家絲綢商鋪里老板正坐在一堆絲綢布料堆中,一籌莫展。“今年的絲綢生意太不好做,生絲價格和其他成本一直在漲,零售價卻漲不上去,訂單量比去年還低了至少三成。”據老板介紹,為了節約成本,不久前他又辭退了一名營業員,自己開始親自打理起生意。
另一家品牌絲綢企業的營業員告訴記者,今年她店里的銷售額相比去年同期至少下降了兩成。“顧客都是看的多,買的少。”營業員說與零售店相比,公司開在杭州大廈里的專賣店日子則更加難過,特別是作為禮品用的高端絲綢產品采購量大幅下滑,一天也難賣出去幾條。
記者連續走訪市場里多家商戶后發現,今年大部分經營絲綢產品的商戶營業額均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下滑。走訪中,記者還遇上了正在采購絲綢的印度商人。他告訴記者,近幾年他都在印度當地做絲綢生意,但因今年當地對絲綢消費需求的下降,他的采購量也相應減少了。“前兩年,我每月差不多要購進200萬美元的貨,現在每月的進貨量最多在100萬美元。”他說。
絲綢產業兩頭受擠
面對今年絲綢市場的現狀,湖州紡織協會會長、絲綢之路集團董事長凌蘭芳告訴記者,作為全國絲綢行業的龍頭企業,他的苦惱也很多,沒有訂單找訂單,來了訂單愁原料。企業專做高檔出口產品,可是浙江除了千島湖外,已經沒有原料可以生產高品質絲綢了。此外,成本上升,熟練工緊缺,設備落后,都讓浙江的繅絲業快速衰落。僅僅10年時間里,浙江繭絲產量從全國第一退到第四,占比從20%退到10%。
伴隨訂單減少的是作為原材料的蠶繭價格一漲再漲,湖州市紡織行業協會絲綢分會的統計數據顯示,2013年全省春繭的收購價格普遍高于國家繭絲辦每擔1750元的指導價,杭嘉湖地區的價格都在每擔2200元以上,湖州地區每擔的價格則超過2400元。該協會秘書長李玲玲算了一筆賬:湖州地區蠶繭烘烤成干繭后每噸價格在12.5萬元/噸左右,按此計算,生絲繭成本在每噸38.5萬元,加上勞動用工、水電燃料等每噸7.5萬元的加工成本,減去副產品回收每噸3.5萬至4萬元,實際每噸生絲成本已經達到42萬至42.5萬元。而目前市場上的生絲價格每噸不到40萬元,由此每繅一噸絲,繅絲企業虧損2.5萬元。即使是從千島湖、云南、四川等地購來質量較好的繭子,繅出的生絲雖然每噸能夠多賣1萬多元,但刨去物流費用和損耗后,每噸生絲虧損額也仍高達2萬元。
市場低迷、需求不旺,再加上生絲價格繼續穩步走高,也讓絲綢企業凈利潤和產品毛利率出現了下滑。嘉欣絲綢是浙江省唯一一家在A股上市的絲綢服裝企業,記者從該公司發布的財務數據中發現,公司前三年的凈利潤雖然每年都有增長,但增長率卻呈逐年下降的態勢,2010年凈利潤增長率為18.75%,2011年為14.40%,2012年為5.04%,而今年上半年凈利潤出現負增長,為-6.02%。此外,公司絲、綢、服裝等產品的毛利率也出現了下滑。
與此同時,受生絲價格走高的影響,浙江省的織造、服裝、蠶絲被、家紡等下游行業成本壓力明顯大于往年。
絲綢企業謀求轉型
中國絲綢產量占全世界75%以上,浙江是絲綢強省,名列全國出口第一,品質第一,除繭絲生產外,面料服裝家紡等絲綢成品總量也是全國第一。產業主要分布在杭嘉湖紹4個市,其中湖州生產的綢緞和消耗的生絲均占全國1/3,杭州嘉興的絲綢服裝生產出口占全國一半以上,紹興的絲綢服飾和家紡生產出口也占全國同類產品一半以上,絲綢顯然是浙江的優勢傳統產業。
然而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優勢產業的優勢不再,而制約的瓶頸十分明顯。
近年來浙江絲綢中低端產品同質化競爭的現象非常嚴重,導致眾多絲綢企業處在成本高、效益低、風險大的困境中,許多企業停產歇業,嚴重影響了絲綢行業的可持續發展。
面對重重生存困境,浙江一些紡織企業也開始根據自身實際情況,或是通過走高端、規模化和差別化之路,或是通過技術創新和基礎產業轉移來謀求自身的轉型自救之路。例如:達利和萬事利把絲綢與文化和旅游產業緊密結合起來,走出了一條新路;巴貝提升產業鏈的同時,在思考產業化養蠶,往產業鏈前端延伸;桐鄉蠶絲被產業群痛定思痛,決心重建誠信讓消費者信心回歸;桐廬絲綢針織企業也在想方設法提升工藝做精品。
近年來,杭嘉湖地區一些大型絲綢企業還將整個絲綢產業鏈中的基礎工序向西部地區轉移,依靠西部地區的資源和人工成本相對較低的優勢來降低成本,加強企業市場競爭力。這方面,湖州絲綢步子邁得特別明顯。東立絲綢和華琴絲綢,這兩家絲綢企業分別在云南陸良和廣西百色建有自己的分廠。利用西部的原料資源和人力資源,發揮自身的技術優勢和市場優勢。
“絲綢行業轉型升級的最主要方向就是要提升產品的附加值,把絲綢產業鏈的前道和中道的生產工序搬到西部地區,把附加值高的、有品牌的后整理環節放在東部地區,兩邊進行有效結合,才是絲綢行業的轉型升級之路”。凌蘭芳表示,國內紡織行業面臨著重重困難的同時,也迎來了行業整合升級的機遇。整個行業的創新點突破點還有很多,包括養蠶產業化、繅絲智能化、織造數碼化、應用跨界化等等,只要有一項重大突破都會引起絲綢行業革命,帶來滾滾紅利。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