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樣化導致化纖需求增加
去年,業內關注的化纖綜合標準化工作取得實質性進展,目前正在籌建全國化纖標準化技術委員會。與此同時,標準工作也出現了一些新的情況。而這些情況,正是這個產品升級的新動力。
其中,化纖綜合標準化工作的前期要疏通化纖標準渠道和完善化纖標準體系,而且要達到標準技術組織跨領域、跨部門的合作。這需要新的工作思路。中國化學纖維工業協會會長端小平表示,多個部門已經意識到,相關纖維品種的發展受到了標準工作滯后的制約,標準作為服務產品要跟上市場的需求。同時,在新時期,要在國際視野下快速反應,標準制定工作也要由量的積累實現質的提升。
目前,重新梳理化纖標準,建立化纖標準技術體系框架,籌建全國化纖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建立跨行業的聯系機制等工作的進行給了化纖行業新的外在挑戰,而在行業升級的過程中,標準梳理、制訂等內在機制上,也正在發生著微妙的變化。
多樣化導致需求增加
伴隨國內市場經經濟的逐步規范,標準競爭將成為繼產品競爭、品牌競爭之后,又一種層次更深、影響更大的競爭形式。多位企業代表向記者表示,標準是質量的依據,是品牌的基礎,更是爭奪市場、搶占行業制高點的保障。
近幾年,隨著化纖技術的飛速提升,各種新產品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出來,并且很快占據市場。因此,一種新類型產品的出現沒有標準的保駕護航,受到的打擊往往是致命的。業內專家表示,標準的制定可以防止化纖業內出現劣幣驅逐良幣的情況。中國化學纖維工業協會提出的行業標準,可以在行業標準與國家標準都出現空檔時,保證產品快速成長。
技術發展的快步向前對標準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戰。近幾年,隨著滌綸差別化、功能化新產品的不斷涌現,由于表征新產品特性指標的方法標準缺乏,成為制約企業申請制定新產品標準的瓶頸。上海德福倫化纖有限公司的企業有關負責人表示,因新產品的開發速度遠遠快于方法標準,而且表征新產品特性方法的建立涉及多學科、測試儀器、測試原理等方面的內容,需要進行深入的研究,并在大量驗證數據的基礎上,才有可能制訂出科學、合理、可操作性的方法,所以對于企業來說要制訂表征新產品特性的方法標準都相當困難。
挑戰與機遇往往同在。標準有規避競爭的特點,可以提高競爭門檻。而制定者往往會獲益匪淺,有企業代表表示:“以前跟下游企業介紹自己企業需要說很多,現在只要說是這個產品的標準制定者,對方就很容易與企業達成合作。”
中小特色企業成為制定者
市場經濟出現的一大特征是專業化。標準作為產品也符合這種特點。服務化纖產品的標準,隨著企業專業化與產品差異化的深化,標準服務也變得更加專業。因此需要專業型的團隊來制定。
以往化纖企業中申請標準制定時,企業生產規模是考慮的關鍵因素,若企業規模較小則很難有資格參與制定標準。而化纖業的發展正逐步摒棄這一原則,在從單純規模制勝到專業化特色化轉變的時代,擁有特色產品的中小企業正成為標準制定的新生力量。
上海德福倫化纖有限公司是“專小精特”企業的代表。該公司于2008年開始涉足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的制定工作。先生以主要起草人身份制定了《阻燃滌綸短纖維》、《異形滌短纖維》、《抗菌滌綸短纖維》等行業標準的制定。該公司總工程師馮忠耀表示,行業以往靠追求“常規產品規模化生產打天下”的模式將不再成為主流,而注重產品的差異化、功能化和環保化開發,走質量效益型之路是發展趨勢,這對于有特色的中小型企業是個機遇。
浙江華欣新材料股份公司在特色產品的標準制定中嘗過甜頭。該公司以多色系環保紡織新材料為主導產品。在其主打的拳頭產品質量過硬,在業內擁有一定的知名度后,在2007年作為獨家起草單位起草了《彩艷滌綸繡花線》和《滌綸繡花線色卡》兩項國家標準。如今,在該類產品上依舊是霸主地位。
加大投入培養相關人才
我國化纖國際標準化工作在2013年成果豐碩。多位學者表示,參與ISO標準的制定,有利于打破技術壁壘,同時有利于我國優勢和特色產品標準的國際化。
端小平也表示,我國在成為化纖大國后,肩負起全球化纖技術研發升級的重任。而在標準制定領域,理應有更多的影響力。這也與我國化纖大國的角色相匹配。
然而,參與國際標準化活動,人才是關鍵。上海紡織工業技術監督所主任陸秀琴表示,從3年的經驗來年,我國的化纖專家知識水平是一流的,但是在參與相關活動時,語言與回答問題的技巧仍是攔路虎。
業內人士也表示,他們對參與國際標準化活動都非常積極,同時也需要學習更多的知識,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陸秀琴對此總結經驗后認為,首先要聽懂國外專家的意見,然后才能有針對性的解決問題。同時還要注重表達的技巧,使對方容易接受才能達到有效溝通的效果。
中國紡織科學研究院副院長趙慶章也曾表示,我國在參與國際標準化工作的過程中暴露的最大問題就是缺乏適用人才。他說,這項目工作需要更多既懂外語又懂專業技術的人才。而我國在這方面還存在短板。
解決這一問題首先是要加以重視。趙慶章提議,培養人才這項工作要有計劃并且希望能夠形成機制。江蘇江南高纖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蒲金龍認為,企業要成為標準化制定的主體,必須加大這方面的投入,企業必須適時地對標準和標準化的基本常識進行培訓,建立專門研究標準化的科學團隊。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