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紡織業發展歷史源遠流長
從世界上最早生產紡織品的國家之一,到如今世界上最大的紡織品生產國,在橫亙古今的紡織時間隧道中,中國貢獻了自己的智慧,也汲取了世界的營養。璀璨由此綿延不斷。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生產紡織品的國家之一。早在原始社會,人們已經采集野生的葛、麻、蠶絲等,并且利用獵獲的鳥獸毛羽,搓、績、編、織成為粗陋的衣服,以取代蔽體的草葉和獸皮。
原始社會后期,隨著農牧業的發展,人們逐步學會了種麻索縷、養羊取毛和育蠶抽絲等人工生產紡織原料的方法,并且利用了較多的工具,有的工具已是由若干零件組成,有的則是一個零件有幾種用途,使勞動生產率有了較大的提高。那時的紡織品已出現花紋,并施以色彩。當時所有的工具都由人手直接操作,因此稱作原始手工紡織。
夏代以后直到春秋戰國時期,紡織生產無論在數量上還是在質量上都有了很大的發展。原料培育質量進一步提高,紡織組合工具經過長期改進演變成原始的繅車、紡車、織機等手工紡織機器,勞動生產率大幅度提高。有一部分紡織品生產者逐漸專業化,因此手藝日益精湛,繅、紡、織、染工藝逐步配套。紡織品則大量成為交易物品,有時甚至成為交換的媒介,起貨幣的作用。產品規格也逐步有了從粗陋到細致的標準。商、周兩代,絲織技術突飛發展,到春秋戰國時絲織物已經十分精美,多樣化的織紋加上豐富的色彩,使絲織物成為遠近聞名的高貴衣料。
秦漢到清末,蠶絲一直作為中國的特產聞名于世。大宗紡織原料幾經更迭:從漢到唐,葛逐步為麻所取代;宋至明,麻又為棉所取代。與此同時,手工紡織機器逐步發展提高,出現了多種形式:如繅車、紡車由手搖單錠式發展到多種復錠(每臺3~5錠)腳踏式;織機形成了素機和花機兩大類。花機又發展出多綜多躡(踏板)和束綜(經線個別牽吊)兩種型式。宋代以后紡車出現適應集體化作坊生產的多錠式。在部分地區,還出現了利用自然動力的“水轉大紡車”。紡、織、染、整工藝日趨成熟,織品花色繁多,現在所知的主要織物組織(平紋、斜紋和緞紋)到宋代已經全部出現。絲織物不但一直保持高檔品的地位,而且還不斷出現以供觀賞為主的工藝美術織品。元、明兩代,棉紡織技術發展迅速,人們的日常衣著由麻布逐步改用棉布。
18世紀后半葉,西歐在手工紡織的基礎上發展了動力機器紡織,逐步形成了集體化大生產的紡織工廠體系,并且推廣到了其他行業,使社會生產力有很大的提高。西歐國家把機器生產的“洋紗”、“洋布”大量運到中國。從1870年開始,中國引進歐洲紡織技術,開辦了近代大型紡織工廠。
新中國成立后,紡織生產迅速發展。棉紡織規模迅速擴大,毛、麻、絲紡織也有相應的發展。紡織技術也有提高,已有能制造全套紡織染整的機器設備,化學纖維生產也迅速發展起來。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中國開始進行有計劃、按比例的大規模經濟建設。在大工業化生產的前期,主要以引進外國技術為主,隨著紡織技術的逐步提高,逐步實現了自力更生進行大規模的革新和改進,發展成為了世界上最大的紡織品生產國。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