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紡織企業需突破傳統生存方式
中國入世后,特別是多纖維協定消亡之后,中國的紡織比較優勢得到釋放,短短幾年時間,紡織出口貿易量便呈現雪崩式增長。中國紡織服裝貿易幾近世界半壁江山,使得業界有一些飄飄然,自以為中國紡織“獨霸天下”。這兩年由于世界經濟危機,國際市場蕭條和國內原料與勞動力成本激增的影響,大批企業陷入困境,主要紡織服裝上市公司業績下滑,業界又出現一片悲觀的論調。這兩種觀點源自對產業情緒化的直覺,這種非理性的誤判極易造成決策失誤。
毫無疑問,紡織業是人類的永恒產業,“夕陽產業論”早已被事實所否定。即使在美國,紡織與服裝及相關產業仍是美國就業人數最多的產業部門之一。2005年配額取消、MFA終止,國際上有一些人稱中國的紡織將“獨霸”世界,中國是“唯一贏家”。這不是無知就是別有用心:是為制造矛盾、打壓中國找借口。事實上,中國入世以來十幾年,紡織貿易自由化促進了全球紡織及經濟增長。即使歐美國家在紡織服裝貿易上占比下降,但其總量也在增長。
“獨霸說”不符事實,中國紡織界若戴上這頂帽子,就中了圈套,并自毀形象。而且紡織服裝的價值鏈是買家驅動的,掌握全球價值鏈的是歐美發達國家。雖然中國紡織產品出口量值很大,但算上品牌授權、服務貿易、流通環節和設計研發的價值,價值主體并不屬于中國紡織企業,中國遠不能主導全球紡織服裝市場。
中國在過去的2000多年中,大部分時間經濟總量占世界總量的1/4。這個軌跡是與絲綢之路的轍印重疊的。2000多年里中國從未通過絲綢之路侵略、殖民、掠奪他國。
今天中國重新崛起,新絲綢之路再次開啟,中國紡織功不可沒。中國紡織具有完整的產業體系和產業鏈及產品系列、豐富的技術勞動力、國際國內市場兩輪驅動,使中國紡織的生產和貿易世界第一。這不是工業化初期西方帝國霸權的結果。
用習近平形象的比喻,中國是一頭和平的、可親的、文明的獅子。這不是象征性的裝扮,而是實質的體現。中國紡織未來依賴于內在的修煉:不以大壓小,不恃強凌弱,不以破壞環境,不靠損害、壓迫、剝削他人獲取利益,不靠惡性競爭。而靠包容性的增長、和諧發展和合作競爭。在新絲綢之路和新絲綢之路經濟帶上,中國紡織有巨大發展空間,仍扮演著重要角色,也助推全球經濟。在世界市場和內需兩大引擎拉動下,中國紡織至少會有十多年的快速增長,仍將在工業化和城鎮化過程中發揮不可或缺的作用。
毋庸諱言,中國紡織處于轉型期,面對金融危機、環境壓力、中等收入困境等多方挑戰,挫折困難不可避免,短期的波動也會發生。這就要求中國紡織改變陳舊思路,突破傳統生存方式,改革創新,讓一切資本、勞動、知識活力迸發,讓一切財富的源泉涌流。新絲綢之路一如既往,將是和平之路、文明之路、文化與經濟交流之路;更是改革開放之路,科學創新之路,富民強國之路,共同發展之路。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