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商圈的老毛病:泡沫化也存在加劇的態勢
以前,我們常說文體不分家,這意味著文化和體育兩個業態有著相似屬性,交集頻頻。現在,“商文”也不再是平行線。商業不再是冷冰冰的數據躺在財經領域,而是開始占據娛樂版的重要位置。
從積極角度看,電商圈不再是孤立的小圈子,而是受全體大眾關注的大領域。這是傳統零售數十年來都沒取得過的“成就”。而且,電商還扛起了零售業的大旗,保持了國內經濟的平穩增勢,帶領了物流、金融等一干兄弟業態走上創新和發展的新路。
既然加入了浮躁的娛樂陣營,電商圈的老毛病——泡沫化也存在加劇的態勢。
不過,在國家“指揮棒還給市場”的大政方針下,電商這一最市場化的行業也愈發得到相關主管部門的關注。
對于廣大消費者而言,電商行業最大的泡沫是巨大品牌資產量級與誠信度的不匹配。幾天前,商務部正式對外發布《網絡零售第三方平臺交易規則制定程序規定(試行)》,要求電商平臺如果修改規則,需提前一周征求意見。
此前,電商平臺為了博取低價促銷的眼球效應,往往會標出夸張的原價和看似低得離譜的實際賣價。不斷的價格更改也導致電商頻頻出現靠改規則避免利潤受損的情況。面對這一現實,消費者往往是吃虧的一方。看似電商平臺保住了利潤,但卻丟了品牌的信譽度。
除了規則朝令夕改之外,商品真假難辨也是電商平臺在消費者面前的誠信洼地。去年“雙11”,主管部門首度對多個電商的商品進行了抽檢,并公布了調查結果。最終多個知名電商平臺“中招”。這是電商行業首次通過權威鑒定讓消費者心中釋疑。更重要的是,這傳遞出重要信號:國家對電商產品的真偽出手了。
如果最終電商平臺的產品能夠達到和店商一樣的信譽度,中國電商的舞臺應該就不再是中國的零售渠道。事實上,京東、阿里已經相繼赴美上市。我們不能再被動等待市場的優勝劣汰,因為電商國際化已經成為一種發展必須。
從2015年開始,京東、阿里眼中的對手應不再是國內同行,而是亞馬遜、沃爾瑪等國際巨頭;兩巨頭除了要開拓農村市場之外,國際市場更是重中之重。
或許有個不恰當的比喻:以后,東哥的娛樂新聞應該不僅是國人的談資,更應該像庫克宣布性格取向一樣,成為全球焦點。
這句玩笑其實也代表了國人對中國企業“出海”的一絲憧憬:出國門、賣全球。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