戶行運動的興起將帶動戶外經濟的蓬勃發展
戶外運動成新興產業
眼下,戶外運動早已不是聚焦專業領域的小眾群體活動,現已發展成為兼具極限運動與大眾休閑的雙重特征,參與人群愈發廣泛。而戶外運動的火熱也讓戶外經濟受到重視。調查顯示,2014年,中國戶外用品市場零售總額達200.8億元,同比增長11.28%。而戶外經濟更是每年為美國創造的經濟價值達到了6460億美元。
6460億美元,這是戶外運動每年為美國創造的經濟價值,也讓人們開始重新評估這一被嚴重低估的產業。
日前,美國內政部長、REI戶外用品零售公司前CEO薩莉·朱厄爾倡議,關注戶外運動行業健康發展,增加行業就業機會。她在美國進步中心會議上表示,戶外經濟在美國經濟總量中占6460億美元,其重要性不容忽視,更呼吁提高戶外行業的重視度。
美國重視戶外經濟
隨著人們生活方式的多樣化發展,戶外運動不僅是強身健體的方式,更是一種家庭或朋友間聚會的新方式,它不再只是爬山或者徒步,騎行、燒烤、攀巖等也讓戶外運動的形式變得越來越多樣化。
據統計,包括國家公園在內的一些戶外運動活躍的場所,每年都為美國創造6460億美元的經濟價值。為此,有專家呼吁,美國政府應重新評估這一被嚴重低估的產業,并且在戶外休閑行業中創造出更多的就業機會。
“這些都是合法的工作。”薩莉·朱厄爾表示,去年,美國各大國家公園游客量突破了歷史紀錄。
瑞克·希爾(Rick Hill)是美國戶外行業一名從業人員,身為“亞利桑那內地探險公司”首席財務官的他表示,他們公司的旅游收入對亞利桑那州的經濟做出了積極貢獻,為政府創造了其他行業不可比擬的稅收貢獻。
“我們公司用來支付獎金的營業收入全部都來自本州以外的游客。”希爾說,“市場在顯著增長,而且勢頭依舊,我能肯定,這個行業被低估了。”
事實如此。據了解,戶外運動已經成為美國國民平日消遣、節日度假以及外出旅游的主要選擇之一。正因為有這樣的群眾性戶外運動基礎,即使是在經濟危機期間,戶外參與人數和比例也沒有明顯的下降。有數據顯示,2005年至2011年,美國戶外市場依然保持了年均5%的增速,由戶外運動拉動的整體國民經濟貢獻總額達到1.6萬億美元。
“美國戶外運動的文化底蘊很深厚,我剛到美國的時候很不習慣。一到周末,朋友還有周圍鄰居總是會相約去徒步、燒烤,或是去附近果園采橘子。以前我都喜歡呆在家里看看書,很懶也不喜歡運動,但慢慢也就習慣了。這就是美式生活,既然我嫁給了美國人,就要入鄉隨俗。”在美國生活了7年的華人Maggie告訴《國際金融報》記者。
戶外經濟的備受重視也讓相關部門開始關注戶外運動環境,畢竟,公共土地和水源的健康直接影響到戶外行業的成功。
“如果沒有足夠的營地、干凈的水,以及進入水域的配套設施,我們根本賣不動皮劃艇。”Resources For the Future研究部總監瑪格列特·沃爾斯說。
希爾也贊同公共土地的健康對戶外行業至關重要。“它們給了我們賴以生息的環境,如果沒有適當的管理和關注,我們就無法經營下去”。
朱厄爾強烈呼吁戶外行業官方領袖站出來,為行業爭取應有的權益。{page_break}
戶外熱潮席卷中國
雖說美國人好動,中國人喜靜,但如今,在戶外運動上,這些差異正在慢慢消失。
青海省登山運動管理中心的數據顯示,2011年,戶外運動在青海省迅速興起,短短3年時間,超過150家(個)戶外俱樂部、戶外群如雨后春筍般破土而出。其中,戶外俱樂部有七八十家,已注冊的俱樂部有50余家,戶外群有80多個,每年有60萬人在此參加戶外運動,每周有1萬多人行走在戶外。
張若林(化名)是一名騎行愛好者。她告訴記者,每年她都會和朋友一起去青海湖騎行。“平時工作壓力太大,每逢三五天的長假,我們騎行小團體就會立刻訂機票來青海湖,沿著一望無際的公路騎行,每一次都像是被大自然進行了一次心靈洗滌。”
天津財經大學戶外休閑經濟研究所所長梁強指出,隨著戶外運動參與者多元化需求的顯現和升級,加之科技進步對戶外行業的創新驅動,戶外運動早已不是聚焦專業領域的小眾群體活動。現已發展成為兼具極限運動與大眾休閑的雙重特征,參與人群愈發廣泛。
此外,國內很多城市也開始引入了郊野公園的建設,用來穩定城市生態格局,為都市人提供郊外游憩、休閑娛樂、健身運動的場所。
北京市旅游發展委員會相關人員透露,依托《北京市促進汽車露營地的指導意見》,旅游委已經將服務于市民郊區自駕游作為重點工作來抓,也將轎車汽車營地的建設作為重要的配套設施加以扶持。
目前,大陸的露營地建設起步不久,營地個數較少,設施和服務參差不齊,主要集中在經濟發達地區。相比之下,臺灣的露營地建設較為成熟。當地居民熱衷露營,很多家庭甚至春節的時候也是在露營地度過。而且春節露營場地十分緊俏,許多地方都要提前半年開始預約。
裝備零售市場火熱
戶外運動的火熱,最大受益者便是戶外運動用品的零售商們。
以亞洲戶外產業較為發達的韓國為例,雖然經濟不景氣,但得益于一周五天的工作制和休閑文化的普及,韓國的露營用品市場迅速擴大,“露營族”成為黃金(1177.30, 2.80,0.24%)消費群體。
不同于一般的戶外運動愛好者,“露營族”往往會以家庭為單位,不僅會購買睡袋、手電、充電器、背包、帳篷、爐具、急救用品、安全用品等產品,對于服裝、鞋、配件的需求量同樣很大。
而美國消費者每年在戶外活動上的直接支出達到6455億美元,其中,用來購買戶外運動鞋服、裝備的消費為1207億美元。
國內的戶外愛好者在裝備上的投資同樣不含糊。以徒步來說,其裝備有季節之分,徒步鞋、登山鞋、速干褲、防水褲、抓絨褲、沖鋒衣、雪套、冰爪、登山包、雙杖、燈具、帽子、手套、眼鏡、頭巾、水壺這都是最基本的。一雙登山鞋有普通與專業之分,有防水、防雪之分。一雙國產的登山鞋便宜的幾百元,高端的更貴。一整套裝備備齊至少要上萬元,一般可使用兩至三年。
要騎行,得有自行車、騎行服、頭盔、手套、鎖鞋等,一套裝備價格也不菲。而露營得準備帳篷、睡袋、防潮墊、燈具、爐具、凳子等,花費至少好幾千元。攀巖的裝備則因安全系數不同、價格不同,花個五六萬元購買裝備的也大有人在。
“我的山地車花了3000多元,騎起來又輕又快,非常舒服。”騎行愛好者王林(化名)告訴記者,如果放在前幾年,他可能會買輛高級電動車,但現在看來,騎山地車更環保也更健康。“無論從騎車的舒適度,還是安全系數方面考慮,高端自行車都比電動車要合算”。他還為記者算了筆賬:買輛電動車要兩三千元,最多騎個兩三年就成了“病秧子”,換電瓶、換零件是家常便飯。而山地車“皮實”耐騎,用上四五年不成問題。此外,從健身的角度來看,騎電動車沒有任何運動可言,而山地車卻需要大腿不斷發力,每天上下班騎半個小時,就是一項不小的有氧運動。
據悉,最近幾年,運動自行車的銷量每年都在上漲,年增幅在30%以上。其中,3000元左右的銷量最大,山地車賣得最多,消費年齡集中在20至40歲,滿足一般戶外需求。而單價七八千元的公路車銷量要少一些,買車的多為運動“發燒友”,目的是用于體育競技。
“現在人們消費觀念大大改變,幾千元的自行車銷路很好,高檔車也已經不是奢侈品了。浦江生產的錐馳自行車,一輛要10多萬元呢。”在北京開運動用品店的張峰告訴記者,很多人工作壓力大,到大自然中騎行,在欣賞美景、呼吸新鮮空氣的同時,也讓身心得到了放松。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