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機結合 釋放智能化設備最大的效能
目前全球對工業機器人需求最多的是汽車產業,占比為27.27%,電子制造行業占比22.82%,其次是橡膠塑料工業和金屬制品,占比分別為8.71%和3.62%。此外,像物流、食品飲料、醫藥、衛浴、沖壓、打磨等行業的一些工序,也在逐步從人工向機器人轉換。那么,紡織機械的高度智能化能否看做是產業機器人的前驅?
機器在18秒內能裁剪好一條牛仔褲,3分鐘可完成洗水效果……愛斯達服飾有限公司通過自主研發智能激光雕刻裁剪一體機,生產效率得到大大提升,成本獲得大大的降低。
“未來,更多企業需要用到我們的智能裁縫技術。”在愛斯達創始人樊友斌看來,智能制造是傳統服裝行業未來轉型的必然之路,否則就會被市場淘汰。愛登堡(中國)有限公司董事長田啟明認為,在用工荒、勞動力成本居高不下的今天,智能制造的變革是傳統制造業走出當下困境的有效方法之一,能夠助力企業提高利潤率,增加核心競爭能力。
從現有路徑來看,紡織服裝業推進智能制造,勢必將從產品設計智能化、關鍵工序智能化、供應鏈優化管控等方面,推進重點行業智能制造單元、智能生產線、智能車間、智能工廠建設。同時還要積極培育新型生產方式,結合汽車、機床、通信設備、紡織等行業特點,推進重點行業智能制造應用示范,不斷探索大規模個性化定制、云制造等新型制造模式。
智能生產,是傳統紡織服裝行業轉型升級的必然路徑。但是隨著企業機械設備不斷智能化升級,企業對操作人員的素質要求也越來越高,即對高級技術人才、設備維修維護人員的需求度不斷增加。專家表示,只有人機有效配合,才能釋放智能化設備最大的效能。
在龍峰紡織副總經理施曉輝看來,企業設備升級了,一線人才也要跟著升級,只有實現人的自動化與機器的自動化有效配合,才能最大限度地實現精益管理,從而降低企業的生產運營成本。
哈爾濱工業大學晉江工業技術中心主任李華燾則表示,自動化機臺操作人員素質要求肯定要比普通工人高。因為自動化機臺一般都具有智能性而實現半自動或全自動控制,其數字化、網絡化、模塊化程度高,所以對操作人員素質要求會相對高很多。“如果人工對設備操作不專業,智能設備便無法發揮其運行的理想效果。”
工業4.0的時代已經到來,信息與物理系統將引發新一輪產業革命。對于服裝傳統行業而言,企業需要有革新的決心和魄力,其中人才的培養不容忽視。無論是自動化機械的操作還是新型智能技術路徑的研發都離不開高素質的人才。
對于智能制造的優勢,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副會長夏令敏總結為:一是個性化定制,能夠使規模經濟和個性化的產品與服務有效結合;二是可以通過系統優化來提高行業的運行效率,降低經營成本;三是促進新業態、新模式的形成,特別是制造業服務化的趨勢會越發明顯;四是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那么如何才能使得智能制造的優勢得到最大效能的釋放?培養高素質人才,實現人機有效配合是重中之重。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