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印良品的核心競爭力就是任性去做
很多品牌的盛行,都有它一定的理由。從外部來看,商品的使用上的便利性,品牌理念的認同性,銷售環節的認知性都會起到一定的作用。這些,從整體來看似乎有些偶然和無法復制的感覺,實際上,內在的很多經營手法和理念是相通的。曾經有記者問無印良品的總經理松井氏,無印良品是如何一步步走到今天,并且在一次危機后,又起死回生的呢?
松井氏回答道:“改變公司的整體認知,讓這種認知成為一種風氣。大家都覺得,一個公司的成功是某個環節或事件決定的,我卻覺得是整個公司在認知上保持高度一致決定了公司發展的要素。其實,改變公司的風氣并不難。首先,改變自己的時候,只要把自己考慮出的問題點寫在紙上,然后依次去認真做就行了。公司管理也一樣,把經營團隊認知的問題點寫在一張紙上確定后,就按照確定的方向一絲不茍的去做,這個公司就一定能成為一個強大的公司。”
決定的事情,認真去做。這可能就是無印良品的核心競爭力。
PB(自有品牌商品)商品,似乎是零售行業的必經之路。很多企業都在考慮,如何開發自有品牌商品。在日本,90年代以后,也出現了零售業PB商品開發潮,其背景主要是經濟泡沫破裂以后,顧客的消費習慣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首先,當經濟不景氣,消費低迷的時候,就發生了顧客既不想購買品質降低降低的商品,又不愿意掏太多的錢進行消費的矛盾心理;而商家正好相反,既不希望基于只有打折才能有銷量影響毛利,又不希望看著自己店鋪的銷售額不停的下降。于是,在這種糾結的背景下,PB商品似乎可以很好的解決這個問題。所以在90年代開始,日本各個零售商的PB商品得到了長足的發展。不過,在這次發展當中,有一個非常奇特的例子,就是無印良品。
無印良品誕生于1980年,在最初成立的時候,這并不是一家獨立的品牌,而是作為西友超市的自有品牌商品而誕生的。
當時的西友超市在日本已經非常有名,不過,那時西友總經理覺得日本的很多商品包裝過于奢華,完全扭曲了商品本來的價值,于是便希望開發一款更能突出商品價值,而不是過度包裝的商品,這就是無印良品最初開發的初衷。對于,無印良品的商品定位,也提出了三個堅持①原材料的選擇②工序的改善③包裝的簡化。
當初,無印良品的第一批商品只有40個品項,并且都是食品類,在西友超市的食品賣場,西武百貨商店和全家便利店進行銷售。1989年,無印良品從西友獨立,成立了株式會社良品計劃。1990年以后,增加商品品項,開始了無印良品在全世界的擴張。然而,就是這樣一家看似強大的公司,在2001年的時候出現過38億日元的赤字,股價也從4萬日元跌倒2千日元。是什么力量讓這家公司成功V字恢復利潤?并且在這之后能夠持續成長的呢?
無印良品的店鋪運營手冊總共有13冊,將近2000多頁,內容包括賣場氛圍的制作,收銀操作等。為何規定的這么細,主要是因為,之前的無印良品店鋪運營主要靠前輩的傳幫帶,這樣的結果就變成,每一個前輩理解的不同,教育出來的新人也會各有差異。特別是小時工,基本上都是憑著感覺在工作。無印良品的運營手冊,以基本操作為主,新進員工在不需要過多人指導的情況下,也可以看懂并進行操作是這個手冊的重點。當然,如果發現手冊內容已經影響到現場的工作質量,可以通過運營渠道進行反饋。
其實,無印良品的運營手冊更新頻率在業內是非常高的,基本達到每月一次。以此來降低現場員工的工作模式化。
在無印良品誕生的初期,作為西友的PB品牌,其實也是遇到了很多的困難的。那時,一提到PB商品,總感覺應該是價格便宜且品質相當的商品。在無印良品創建初期,是沒有大廠商制造無印良品品牌的商品的。一是毛利太低,二也是降低自己公司的形象。
于是乎,為了讓這些大廠商參與到自己商品的制造上來,無印良品明確了自己的商品概念。在早期的無印良品海報上,經常能看到這樣的字眼“わけあって、安い(便宜的有理由)”。理由就是①原材料的選擇②工序的改善③包裝的簡化。這樣的商品理念和日本的匠人精神非常符合,促使著很多廠商也愿意參與到無印良品商品的生產上面來。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