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境電商的興起讓中國消費者如虎添翼
,25歲的小胡是湖北武漢市的一名女白領。她通過省吃儉用將每月4000塊的工資存下一半,終于在2015年9月實現了第一次日本游。小胡花了一周的時間去了日本的東京、靜岡及京都等地。在日本的藥妝店、百貨店和御殿場奧特萊斯等地,她購買了大量護膚品和衣服等商品。
“東西又好又便宜,還沒有假貨”,小胡在日本共消費了20萬日元(約合人民幣1萬多元),相當于她一個月工資的2.5倍。
據日本觀光廳統計,2015年1-9月訪日中國大陸游客的旅游消費額為上年同期的2.6倍,高達1.1萬億日元。中國大陸游客的人均購物額為14萬日元,而中國臺灣地區和泰國游客僅為5萬日元,韓國和美國游客還不到3萬日元。中國大陸游客的購買力尤為突出。
跨境電商與普通外貿不同,大多以“個人進口”的形式進行。其特點是可大幅免除關稅和通關手續,節省時間和成本。盡管中國當局目前的態度是默認,但有人指出企業以“個人進口”的名義進行商業活動屬于“法律的灰色地帶”。
對于中國政府而言,控制消費者并非易事。雖說下調關稅后,在國內也可輕松買到海外商品,但會對中國企業造成打擊。對于海外企業而言,中國的人工費也在上漲,當地生產的優勢將進一步減弱。
跨境電商“波羅蜜”正是看中了中國人的“爆買”需求。
“波羅蜜”在中國傳說是穿越時空瞬間移動的咒語。波羅蜜打出“只賣當地店頭價”的口號,將當地產品像“瞬間移動”一樣提供給中國消費者。據共同創始人水野裕哉介紹,保健品等人氣商品一直“供不應求”。
“跨境電商”這一國際網絡購物服務近期在中國迅速增加。從阿里巴巴等大企業的“全球購”到個人代購,海外商品正通過無數種渠道被帶到中國國內。
中國人的收入水平不斷上升。2014年北京市民的年平均收入為10.3萬元,5年間幾乎翻了一倍。再加上過去單位分房產生的房地產收益和一些“灰色收入”,中國消費者錢包的膨脹速度超過了明面工資的上漲幅度。
跨境電商的興起讓中國消費者購買海外產品仿佛如虎添翼。跨境電商“順豐海淘”CEO任曉煜分析稱,中國約有4000萬消費者不滿足于國內商品,更喜歡親自選購海外商品,這一消費群體在今后還將進一步增加。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