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匠”要練好“內功” 才可以在外貿市場不倒
50多年前,年僅16歲的鄭秀康開始學做機械模具。機緣巧合,這名小“工匠”學會了制鞋,步步發展,于上世紀80年代在中國民營經濟的發源地——浙江溫州創辦了自己的鞋廠。
如今,這位“工匠”已年近七旬,他的鞋品牌“康奈”是中國中高端皮鞋制造的標桿。十幾年前,“康奈”走出國門,在意大利市場初露頭角。隨后,大量的專賣店“涌入”世界各地。
然而,普遍的問題也困擾著他:“如果康奈賣500元(人民幣,下同),耐克賣520元,消費者也肯定買耐克的鞋。”
中國制造在外貿中有著不被信任的無奈。“奧雷士”品牌接班人張偉告訴記者,質量差不多的智能馬桶蓋,自己品牌目前均價1000多元,一些知名品牌能賣到3000多元。
“如果我們的產品也能賣到3000多元,我們一定能把質量做得更好。”張偉坦言。
張偉的父親是有機械加工經驗的“工匠”張周全,自上世紀90年代起,開始做衛浴行業,創辦自己的品牌“奧雷士”。1997年,他們的產品開始邁出國門。
“剛開始,拿著計算器跟外國人討價還價,一步步艱難起家。”張偉回憶道。如今,企業產品已銷往30余個國家和地區。2015年,該企業出口額為1522萬美元,比上年增長17%。但其中,仍有許多“貼牌貨”。
在他看來,在如今的外貿形勢下,要延續其生命力,還需保質量,并拓展自主品牌。
從事高端保險柜和通信裝備領域的盛威國際控股(中國)公司已參與Google、Facebook和LinkedIn公司的數據庫建設。如今,該品牌占有率獲得很大提升,在今年第一季度,該企業訂單依然獲得較好增長。
然而,近年來,這些從事外貿生意的“工匠”們也陷入了一定的困局。
據中國海關統計,2016年一季度,中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5.2萬億元人民幣,比去年同期下降5.9%。
成本上漲,復雜的環境,國際市場下滑……面對嚴峻的形式,“工匠”們采取措施,積極應對。
以康奈集團為例,近年來,與中國同行業一樣,均遇到勞動力成本和原材料成本上升的壓力,年均增長在10%左右。
面對壓力,康奈集團選擇了向高端制造發展,外貿出口的皮鞋均價在25美元/雙,避開低端競爭,保證合理的利潤率和對外貿市場的吸引力。
同時,加快技術創新,提高產品的附加值,并實施機器換人,節能降耗等措施,提高自身“內功”。
“不忘初心。”鄭秀康這樣形容,“中國企業要走出去,首先要提升制造能力,讓自己‘活長久’,才能慢慢進入其他國家。”他表示,當下外貿形勢,只有管住質量,才能主動擁抱新常態。
“目前歐洲市場不太樂觀”,張偉表示,開拓新技術來降低成本是他的選擇。
他介紹,企業也在努力通過與互聯網“相加”,推出一些衛浴行業手機互聯的產品,“比如與醫院合作,推出健康功能,或增加音樂、語音控制等,都可以附加在產品中。”
做久做長,不輕易“膨脹”,正是中國“工匠”們的心態。正如鄭秀康所感慨:“做好一雙雙鞋,一件件物品,讓世界知道我們的制造品牌,才是走出去的前提。”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