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織業產能合作成為中越合作的亮點
第九屆泛北部灣經濟合作論壇26日在廣西舉行,論壇為中國和東盟進一步加深合作提供了機遇。近年來,越南作為東盟內重要的紡織品和服裝出口國,與中國在紡織業產能合作方面取得了積極成果,成為中越合作的亮點。
“這臺機器我們投資了3000多萬元人民幣,是越南第一臺液氨絲光整理機,”中國紡織成衣企業盛泰集團越南產業群負責人王立兵指著占據了整個廠房的龐大機器對記者說。
液氨絲光整理是改善纖維功能、特性和手感的一種方法。經液氨處理后的織物更有彈性和光澤。與過去使用的堿液相比,液氨不僅效果更好,而且更加環保。
這臺液氨絲光整理機及其配套技術由盛泰集團引入越南。在王立兵看來,這正是中越產能合作的意義所在:一方面,中國制造業企業把先進經驗和技術推廣到越南,幫助越南加速工業化、城鎮化進程;另一方面,這也將推動中國制造業企業轉型升級,并幫助它們參與全球市場競爭和價值鏈重構。
近年來,隨著中國生產成本上升以及歐美貿易保護主義抬頭,中國紡織業的生產規模、出口數量和投資總額增速下滑。越來越多中國紡織企業謀求在境外投資建廠,借助采購、生產和銷售的全球化改善經營效益。
盛泰集團是中國紡織企業加快海外生產力布局的一員。據王立兵介紹,集團下屬成衣板塊早在2009年就進入越南,隨后又將產業鏈往上游延伸,2012年在越南設立了棉紡廠。
盛泰集團深入了解越南市場后發現,越南紡織業和成衣業發展不均衡,成衣產能大,對歐美出口量也大,但上游面料卻主要依賴進口,特別是從中國進口。鑒于此,盛泰集團2012年開始在越南籌建面料廠,并于2014年6月投產。王立兵說,這是越南第一家成規模的色織面料廠。
談及到越南投資的原因,王立兵說,除了勞動力成本優勢外,盛泰集團看中的主要是越南的區位優勢。越南于2006年底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同時也是中國-東盟自貿區成員。越南還尋求與歐盟、日本簽署自由貿易協定,并加入了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TPP)談判。
目前,越南吸引了來自中國、韓國、日本和法國等國的紡織企業。外資企業出口額占越南每年紡織服裝出口額的60%左右。中國紡織業龍頭企業天虹、百隆東方和申洲國際等都已在越南投資建廠,甚至興建紡織業工業園區,以謀求國內外產能聯動。
盛泰進入越南后發展迅速,目前已在越南南定省、興安省、北江省等地多個工業園區設廠,廠區占地近45萬平方米,用工人數達12000人,形成了從棉紡到面料再到成衣的縱向一體化完整產業鏈。
談到未來,王立兵說,集團考慮進一步完善在越南的產業鏈,比如輔料生產,這不僅是對目前主產業的有益補充,也是越南政府所大力提倡和支持的生產方式。
輔料生產包括紐扣、商標、包裝材料生產等一系列產業。王立兵舉例說,由于越南沒有完善的輔料產業,目前盛泰需要從中國采購成衣的洗水標。現在服裝行業許多客戶要求快速響應,但洗水標在中國生產后空運到越南,加上清關流程等,需要三四天時間,不僅不夠快,成本也高。
中越紡織業產能合作的鋪開與泛北部灣經濟合作密不可分,而泛北部灣經濟合作又是建設“一帶一路”的重要內容。王立兵說,“一帶一路”倡議與越南“兩廊一圈”規劃對接的重要內容之一是互聯互通,中越的公路和鐵路如果接軌,紡織品配件供應將更加便捷,對企業來說是重大利好。
盛泰在越南的第一家成衣廠位于南定省。記者在這里看到,一個車間內有700余名工人在流水作業。據生產經理馬蘭介紹,這一車間每天能生產成衣3萬件,車間管理團隊十分國際化,成員來自菲律賓、斯里蘭卡、新加坡、馬來西亞、中國、秘魯等國。
王立兵說,盛泰在越南的迅速發展,除了得益于集團高層對市場形勢的準確判斷,也得益于越南當地產業協會的全力支持。“在前期調研時,我們得到了越南紡織服裝協會的很多幫助,他們提供了許多地理選址讓我們比較,還向我們介紹了整個越南紡織市場的趨勢和五年發展計劃。”
王立兵也提到建廠時遇到的一些困難。他說:“越南缺少面料廠,因為它不像棉紗廠那樣僅靠設備驅動,也不像成衣廠那樣是勞動密集型,它是兩者兼顧的,既需要高端設備,又需要熟練工人,還需要技術訣竅和管理技能。”此外,越南在紡織設備及零配件的供應和售后服務方面也有很大提升空間。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